4月供需面變化不大 二季度豬價將先抑后揚
轉自:期貨日報
2023年一季度生豬價格最高點為1月初的16.4元/公斤,春節前曾跌至14.51元/公斤,春節后受二次育肥(二育)等因素影響最高反彈至2月23日的15.96元/公斤。近期,隨著二育積極性降溫,生豬價格振蕩下行,4月11日全國生豬出欄均價跌至14.33元/公斤。
產能基礎穩固 出欄體重走高
農村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國內能繁母豬存欄量已連續兩個月下降,其中2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343萬頭,環比下跌0.6%,較2022年同期增加1.70%。農村農業部發布的《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指出,“十四五”期間,以正常年份全國豬肉產量在5500萬噸時的生產數據為參照設定能繁母豬存欄量調控目標,即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穩定在4100萬頭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萬頭。可以看出,當前能繁母豬存欄量依然高于正常年份產能調控目標,產能基礎依舊穩固。
相關機構樣本數據顯示,國內能繁母豬存欄量自2022年11月開始下滑,目前已連續下滑5個月,累計下滑幅度為5.33%,且3月環比下降1.95%,較2022年同期增加2.96%。從不同口統計徑的數據可以看出,生豬產能有繼續回調勢頭。但受冬季豬病(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華東地區)以及育肥養殖利潤與仔豬養殖利潤分化影響,一季度母豬淘汰主要是被動行為。截至4月6日當周,外購仔豬養殖利潤為-279.94元/頭,自繁自養養殖利潤為-139.77元/頭,15公斤仔豬利潤約180元/頭。所以,在仔豬盈利尚可的情況下,母豬主動去化意愿不強。
仔豬價格堅挺 鮮凍價差走低
截至4月6日當周,15公斤仔豬價格為639元/頭。一季度仔豬價格整體上行,且較往年上漲時間提前。主要原因為:第一,部分省份受冬季天氣寒冷影響,保溫措施較差,仔豬流行性腹瀉疾病增加,一定程度上導致仔豬成活率降低。第二,集團養殖總規劃是產能擴張,自身母豬產能不足,需外采仔豬。數據顯示,2022年15家上市企業共出欄1.2億頭生豬,2023計劃出欄1.8億頭,年增長率50%。第三,冬季豬病發生較多,部分豬源被迫提前出欄,透支了后市可出欄豬源,而且養殖戶大多看好后期行情,補欄意愿增強。第四,春節后豬價已跌至相對低位,生豬養殖行業彼時對下半年的豬價行情預期較為樂觀,疊加季節性補欄旺季影響,供應方挺價意愿較強。
圖為規模場15公斤仔豬周度出欄價(單位:元)受毛豬價格走跌影響,3月下旬以來,仔豬報價窄幅下行,采購方從2月的提前采購仔豬轉為觀望,實際成交情況相對疲軟,當前仔豬市場多有價無市,但受仔豬補欄季節性以及市場對三季度的豬價預期向好影響,仔豬市場情緒支撐較強。
今年春節過后,生豬出欄體重總體呈上行走勢。截至4月6日當周,全國平均周度出欄體重為122.78公斤/頭,其中,90公斤以下小體重豬出欄占比為6.26%,連續6周下滑,累計下降1.58個百分點;150公斤以上大體重豬出欄占比6.16%,連續6周增加,累計增加0.69個百分點。
圖為商品豬出欄體重(單位:公斤/頭)2月份受二育進場以及部分養殖企業因豬病影響“拔牙式”出欄,導致小體重豬出欄增加,帶動全國生豬出欄均重下降。之后隨著全國生豬均價最高逼近16元/公斤,二育成本增加,超出了養殖戶心理預期,導致二育進場積極性受限,2月底開始部分二育群體轉為觀望,成交清淡。相反,2月初做二育的群體,2月下旬開始有一定盈利,出欄增加,而且3月份部分養殖場上調出欄體重5公斤/頭左右,2月底開始生豬出欄均重呈穩定微增趨勢。但季節性淡季需求承接有限,若豬價持續低位,出欄體重仍不斷增加,將是對產量過剩的確認。
2022年10月下旬開始,2號肉鮮凍價差持續走低,并于2023年2月9日創近4年新低(0.14元/公斤)。春節后,凍品出現明顯的渠道補庫需求,鮮凍價差短時走高。隨著凍品補庫需求得到滿足,鮮肉消費卻持續低迷,實際的凍品消費(主要指加工產品消費)又處于正常狀態,鮮凍價差繼續走低,截至4月6日當周,2號肉鮮凍價差為1.10元/公斤。
自1月中旬開始,凍品庫存率不斷上升。凍品入庫成本的主要影響因素一是分割品(2號肉和4號肉)成本,二是冷藏費用、急凍成本、包裝費,三是分割成本、人工費。春節期間凍品庫存處于相對低位,且豬價相對偏低,因此節后凍品詢盤采購積極性提升,部分貿易商逐步進駐凍品市場,庫存率不斷提升。隨著北方散戶二育提前開啟,豬價短期沖高走強,但鮮品消費需求持續低迷,進入3月份后,較高的分割品成本導致凍品入庫由主動變為被動。截至4月6日當周,凍品庫存率為23.33%,接近4年同期新高(排除受非瘟影響較大的2019年)。
圖為鮮凍價差(單位:元/公斤)隨著豬價的持續回落,分割品成本下降,且一般情況下三、四季度才是凍品集中出庫時間,同時結合當前的出欄體重、出欄計劃,預計二季度凍品庫存有繼續走高的可能。
圖為凍品庫存率(多樣本)當前生豬日均屠宰量處于近4年同期高位。從樣本屠宰數據可以看出,一季度屠宰廠屠宰量較去年同期高1.5%左右,增量主要體現在凍品入庫。其中,2月份主要是主動入庫,3月份主要是被動入庫。今年需求可能延續往年的季節性,但整體較去年同期有所好轉。
綜合看,供大于求的格局仍是當下生豬市場的主基調,且能繁母豬存欄從去年6月至今增幅不大,理論上對應今年生豬供應沒有大的增量。
二育群體擴大 影響力漸增
近幾年,受豬價高幅波動影響,二次育肥群體不斷擴大,不再局限于散戶及調運商,更多中型規模場及外購育肥戶靈活參與,使得二育市場的影響力逐漸加大。比如外購仔豬的企業并不只做外購仔豬育肥,還會根據行情做短期二育。2022年主要有兩波二育,一波在4月中旬前后,一波在9月中旬前后。從2022年的生豬價格走勢可以看出,每波二育進場短期內對豬價均有明顯提振作用,同時也讓養殖戶對后市有更高預期。但隨著二育體量的不斷增加以及持續的壓欄行為,導致后期大豬集中釋放,打壓市場價格,因此去年旺季時(11—12月)豬肉價格反而持續走低。
據了解,今年的二育群體不低于去年,豬價的高波動吸引了更多養殖戶加入二育。另外,二育的期限靈活度也逐漸提升。養殖戶根據自己對豬價的預期,做二育的周期短到1周,長到2—3個月。
目前北方地區等待二育的群體較大,因為2月份只有小部分散戶在做二育,3月份二育熱情降至冰點,成交低迷,很多中大型二育戶或專業二育戶仍在等待機會進場。當前養殖端多按正常節奏出欄,隨著豬價的回落,二育開始零星進場,但在買漲不買跌心理預期下,大多數仍在觀望。隨著豬價的持續磨底以及氣溫的回升,二育進場積極性會逐步抬升。建議投資者持續關注豬價變動對二育群體心態的影響。
綜上,近期生豬市場仍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預計4月份生豬供需面變化不大,若無二育進場,短期豬價將繼續以底部盤整為主。若豬價繼續下行,二育有可能再次進場,拉動豬價上行。特別是隨著“五一”小長假的來臨,對豬價稍有提振,若出現屠企(消費)和二育“搶豬”的情況,豬價將提前反彈。但不排除集中供應導致豬價不及養殖戶預期,甚至繼續下行的可能。綜合看,二季度豬價前低后高,反彈高度受出欄體重及二育影響較大。(作者單位:徽商期貨)
編輯:張瑤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供大于求仍是當前生豬市場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