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大王跟永和豆漿,到底是不是一家人?
一提到臺灣小吃,首先你想到的是什么呢?鹽酥雞,芋圓,還是……永和豆漿?
雖然聽起來沒有前兩者那么誘人,但對于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豆漿油條,蛋餅飯團,都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工作日早餐。
永和,原本并不是一個品牌,而是臺灣新北市的一個區,隔一條新店溪與臺北相鄰。因為房租便宜,生活機能好,不少臺灣北上打拼的年輕人,都會住在這里。就像豆漿一樣,這里與許多人的清晨和夜晚緊密相連。
可是這個小地方,到底是為什么會以“豆漿”出名?
| 上海-臺北:豆漿雙城記
其實,在臺灣光復(1945)以前,粥和米漿才是本地人的早餐標配;豆漿油條是1949年后,遷居此地的外省人帶來的飲食習慣。
50年代,大批外省軍政人員的眷屬移居到永和。一來想念家鄉味道,二來為解決生計問題,他們開始在街邊賣起豆漿、燒餅和油條——這就是永和豆漿最早的模樣。
但永和豆漿的崛起,卻與上海有關。
1949年,上海豆漿公司在臺北開設分公司,并在臺北的廈門街成立了上海豆漿工廠,供應“清豆漿”和“甜豆漿”。這座臺灣的第一家豆漿配送工廠,與永和僅一橋之隔。60年代,永和頂溪地區因地利之便,成為進出臺北市區最重要的轉運樞紐,人潮迅速聚集,許多豆漿店也紛紛出現。
每日清晨,工廠生產的新鮮豆漿,會先送到頂溪中轉,再配送到這些小店。由于生意越來越好,精明的店家在早餐之外,還賣起了宵夜,成為了許多臺灣人的深夜食堂。
| 永和大王跟永和豆漿,原來不是一家人?
身處大陸的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連鎖經營的“永和豆漿”和“永和大王”。你也一定好奇過,這兩家到底有什么關系?
故事就要從頭開始說了。
80年代,在臺灣從事房屋中介的林炳生,買下了一家破破爛爛的小豆漿鋪,和連帶轉讓的“永和豆漿”注冊商標。為了擴大銷量,他開始向社區、便利店銷售瓶裝豆漿,還自己設計打包豆漿的半自動化設備,把名氣越做越大。1987年,永和豆漿廠成立。90年代中期,它已經成了臺灣各大連鎖超市的供應商。
但島內市場畢竟不大,競爭也激烈,林氏兄弟決定進軍經濟剛起飛的大陸市場。1995年,林炳生創辦的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在上海注冊了“永和豆漿”的商標和稻草人Logo,注冊在第30類(豆漿等)商品中,隨后逐漸開了多家門店,生意紅火。
上海人熟悉的一碗豆漿,漂洋過海去到臺灣,又以這種方式,換了一副面孔重歸上海。
沒想到,1996年,上海永和豆漿大王餐飲有限公司成立,并在次年,將名稱相似的“永和大王”注冊在了第42類餐廳服務類中。
也就是說,這兩家店不但沒有親緣關系,還是十足十的競爭對手。
不論裝修風格還是菜單,永和大王都與永和豆漿極其相似。只不過,永和豆漿的小吃更多,且全天供應;而永和大王只有在早上供應蛋餅油條飯團,日常菜單則主打套餐。
自家名字被挪用還加了個“大王”,永和豆漿當然不服。他們跟永和大王打過好幾次官司,但永和大王合法地將商標注冊在了不同分類,如今也過了五年的爭議期,永和豆漿要再扭轉局面,大概也不容易。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豆漿正當潮,永和大王又出圈了?
下一篇:永和大王的那個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