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脈搏小小神經元:小縣城的自閉癥家庭在期待這一天
“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癥關注日,想和大家聊聊,這一年信息港小鎮企業小小神經元和安遠縣自閉癥家庭的故事。
小小神經元,專注于自閉癥的科學研究與早期干預應用,由哈佛大學腦科學、教育學研究生創立。分享兒童大腦發育的科學知識,幫助家長成為孩子最好的康復師。
#01
2022年8月,江西贛州的安遠縣連續幾天都是迫近40度的高溫。我們臨時改建的家庭干預咨詢室,終于在被汗水浸泡兩天后加裝好了空調。
當我們開門送剛結束咨詢的家庭離開時,才發現門外椅子上坐了一位媽媽。
她在門口已經坐了30分鐘,沒有推門也沒有敲門,只因為怕打斷老師。
進門后她遞給我們一張紙條,上面用鉛筆認真地寫了孩子的情況。
這是我們和善林(化名)媽媽的第一次見面。
也是我們離開二線城市,來到曾經的貧困縣,和這里的自閉癥家庭第一次見面。
憔悴、迷茫、無助、小心翼翼都是我們的第一印象。
但從善林媽媽的眼里,我們分明看到了藏在更深處的一絲祈盼,像極了開門那一刻,烈日中天。
這次見面其實是我們第三次來到安遠。受安遠縣政府的委托,為了給當地自閉癥家庭提供更合適、更高質量的家庭干預服務,我們先前就已經實地走訪、調研了當地自閉癥家庭和醫療康復資源的一些情況。
全縣在殘聯有登記的自閉癥家庭共120組,可能夠提供自閉癥評估診斷的醫院卻是0所。
自閉癥的診斷很難依靠儀器設備實現,更多需要依靠專業的評估體系和醫生經年累月的臨床經驗,即便是在一二線城市這樣的資源也是“常年排隊”的。
安遠的自閉癥家庭大多是先帶孩子去縣里的婦幼保健院,醫生察覺到一些明顯的癥狀表現后會建議家長去市里的醫院看,最近的是贛州市或者南昌市,也會有家長選擇去一線城市廣州或者深圳。
這個繁瑣的過程,足以勸退一些心存僥幸或另有隱情的家長。“120組”對有9萬戶家庭的縣城來說,是一個過低的數目。
但“120組”對當地的康復資源來說,卻過于龐大了。
盡管當地殘聯已經設立了康復中心去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家庭,但僅有的資源還是免不了被“稀釋”:每個自閉癥家庭每月能獲得的康復補助,只能支持孩子上10.5小時的課程。距每周40小時的密集干預標準,缺的不僅僅是資源,更是等在教室門口的媽媽手頭那份計件的手工活。
#02
去年8月開始,我們為安遠縣40組低收入的自閉癥家庭,提供民生保障性質的家庭干預服務,通過互聯網教家長專業的干預知識和技巧,幫助家長成為孩子的康復師,為這樣的困境帶去一些改變。
雖然課程是線上學習和指導為主,但考慮到縣城家庭第一次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學習,我們特意安排了6輪線下面談,幫助家長們適應這樣的學習方式。在正式開課前,我們到安遠給孩子們做了一次癥狀程度及能力的評估,也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第一次會面我們最直觀的感受是:所有自閉癥家庭可能遇到的困境,在小縣城里全都撞在了一起。
還沒開課就有一位家長明確告知我們要退出,因為他要去外省務工,孩子只能留給家里的老人帶。我們相信在報名時他一定是想著給孩子更好的干預支持,但照顧這個家庭就已經牽扯了他全部的精力。
當天還有一個孩子是爺爺帶來的,媽媽在工作沒有時間帶孩子過來。
還有一個5歲的孩子,游戲能力停留在用咬一咬、搖一搖、敲一敲等方式玩玩具的無差別游戲階段,對大多數活動都提不起興趣。咨詢結束的時候,媽媽才發現他已經窩在玩具盒里睡著了。
場面有點可愛,但氣氛并沒輕松起來。
這一天我們見到的孩子幾乎都是大齡、能力弱,以及家里還有其他兄弟姐妹同樣需要照顧的。
當地媒體記錄下的第一次面談有家長告訴我們,即使她和周圍人說孩子是自閉癥,換來的也只會是背后的閑言碎語。
即使了解一點自閉癥、了解一點干預的家長,望向孩子的時候,依舊神情頹然,不敢談未來。
唯一讓我們高興的是,在半小時的評估互動中,有不少小朋友展現出了家長都從未見過的技能:一個小朋友向老師明確表達了“要”;還有一個小朋友在和老師玩泡泡游戲的時候,主動發出了“pao”的音。
第一次的面談結束后,有33組家庭選擇了相信我們,相信這次的家庭干預會給他們不一樣的答案。
#03
雖然我們事先對課程進行了多輪的調整,力求把知識點拆解得更細,讓每天的內容更容易學,但我們依舊非常擔心家長們能不能跟下來。
回應我們的是出乎意料的配合。
開課第一周,我們發現樂翊樂翼(化名)媽媽發來的干預視頻,環境是醫院的病房。媽媽沒說什么,我們也沒好意思問,但第二周看到環境換了的時候,真的是松了一口氣。
及時了解孩子近況是我們能夠幫家長出謀劃策的重要前提。如果經常收不到家長的消息,我們能做的就很有限,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催一催”。
“催收名單”的常客就是睡在玩具盒里的那個小朋友。爸爸在外務工,媽媽在家照顧他和上高中的哥哥,同時還要輪早晚班,幾乎沒有一天是休息的,所以經常幾天沒有消息。
每次我們問孩子情況的時候,爸爸總是很體諒媽媽,告訴我們媽媽很不容易,他想辦法從家里的監控記錄里截取一些。
有一次給完指導建議,爸爸和我們說:“你們的工作做得特別好,是我們沒做好。”
爸爸與老師的對話,給我們很深的觸動一句表揚,卻像刺扎進肉里,隱隱作痛。他們很清楚像這樣免費的又能幫孩子的機會太少了,所以不敢怠慢。
我們也很清楚,他們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先前我們還擔心過,前期會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建立家長們的干預意識,但當我們真正和家長聊“家庭干預”時,有一位家長說:“我知道家庭干預的,我平時帶他去超市、公園都是多和他互動的,在生活里只有我能去做,我要用好這樣的機會。”
這些都是她從短視頻媒體平臺上自己學到的。
不僅僅是干預意識上,當地很多家庭都是多孩家庭,像樂翊樂翼家就是一對雙胞胎,所以每天的干預活動在樂翊樂翼家里都要進行兩遍,爸爸和媽媽輪流當值,給孩子充足的愛和耐心。
當縣城的資源缺口被填補上,家長們所積蓄的力量或許能推動全國的康復水平往前邁進一大步。
這次撰稿前在整理資料時,參與項目的一位康復老師感慨說:“如果我們更早去就好了。”
但此刻也不晚。
第一個月的課程結束時,有小朋友進步非常驚人,從不說話到能夠仿說,再到放學路上能不停地說好多話,甚至看到繪本里講過的東西還會回顧一下;有小朋友和姐姐一起喝牛奶時碰了杯,還主動說了“干杯”;還有小朋友從讀繪本一坐下就逃,到能夠配合家長讀完幾分鐘。
家長在看到孩子進步之后的欣喜之情也有孩子因為基礎能力的限制沒有表現出很大的進步,但媽媽給了他最包容的愛,從生活的點滴細節里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開始和孩子的自閉癥和解。
雖然相隔800多公里,但我們分擔著同一份憂愁,也分享著同一份喜悅。
10月底我們第二次去安遠回訪時下了大暴雨,騎著小電驢的老師們從頭淋到了腳。但當天到訪的家長沒有一位晚點。
咨詢室的小桌,堆滿了各種袋子裝的贛南臍橙,它是安遠人的“哈達”。
家長們帶來的橙子和其他零食#04
也是這次回訪中,我們老師擁抱了一位媽媽,當時她的心情非常低落,比起專業的指導更需要一點鼓勵和肯定。
和家長熟絡了以后這樣的情況也更多了,我們不僅要解答專業問題,還常常要調解家庭的矛盾。
有一位媽媽每次都會帶婆婆一起來面談,希望我們能夠幫著說服老人理解自閉癥、理解干預。
還有一次,爸爸媽媽在面談現場爭論了起來,媽媽奪門而出,老師趕緊追了上去安慰媽媽,留在咨詢室的我們則幫著勸爸爸。晚上負責的老師還是不放心,又給媽媽發去一大段鼓勵的話。
后續的情況我們沒有追問,但最近媽媽在群里經常夸爸爸,因為爸爸在家庭干預中的參與度提高了不少,還經常帶著孩子打籃球、做各種活動。
即使是家庭氛圍比較好的,也不全然能接受“自閉癥”的現實,偶爾也會爆發爭執。
還有生活的壓力,也赤條條地擺在我們的面前。
有當高中老師的,一周無休,還要帶晚自習,下了班孩子早已入睡;有節后出去務工,六七月才能回來的;還有時不時需要接一些手工活補貼家用的。
作為老師,她還要照顧班上的孩子善林媽媽和我們說過,自己家里條件不好,除了政府補貼的康復費用,就“只能靠我們這個課”。
患自閉癥的是孩子,但承受自閉癥三個字的卻是父母,他們同樣需要幫助。
有一次送一位媽媽離開,這段路上她和我們分享了孩子提醒她撐傘、聽了“扔垃圾”的指令就去做了這樣兩件小事。她很高興有人可以和她分享孩子的小進步,這些小小的喜悅平時無人可說,家人不理解,旁人更不理解。
光是作為一名傾聽者就能給他們莫大的寬慰。一份理解,一份包容,一份支持都能幫一個自閉癥家庭慢慢走出陰霾。作為一支小小的幫扶團隊,我們能做的確實有限,但作為愿意關注自閉癥群體的社會一員,“我們”可以改變很多事。
上個月我們第三次去回訪,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多媽媽們化了美美的妝!
她們對生活有余力了。
這一次“抱抱”媽媽是非常開心地和老師抱成了一團,因為孩子的進步很明顯!她也更有自信做好家庭干預了。
其他家長也開始問更多關于后面的課程、關于更難的技巧、關于各種能力如何提升、關于入學等等的問題。
媽媽的笑臉讓我們備受鼓舞曾經眼底的那一絲祈盼開始有了輪廓,“未來”不再是一個不敢說的詞了。
我們和安遠縣自閉癥家庭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首批的33組(實際跟課)家庭還有半年的課程要繼續。
而之后兩年,我們每年依舊會招募新的40組低收入的自閉癥家庭,提供家庭干預康復服務。
但這個數字對安遠120多組家庭來說依舊是需要“排隊等待”的,對全國200萬組自閉癥兒童的家庭來說更是杯水車薪。
并且這一輪的服務實際報名家庭有47組,未入選的家庭多是家長無法陪伴孩子,或者家長無法線上溝通,又或者孩子已超學齡好幾歲的。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科學的家庭干預服務,而是社會對小縣城更多的幫扶,以及對自閉癥更廣泛的認知和更健全的制度保障。
小縣城的自閉癥家庭在期待4月2日。
至少這33組家庭,已經因為我們做的事開始發生改變。
就像一個小小的火苗,點亮了幾簇小小的希望,更點亮了一種用“數字化”的方式,去打破經濟欠發達、資源不平衡地區康復困境的可能。
當更多優質的康復資源進入更多需要幫助的地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