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市場的預制菜,CR10只有14%,破局者會是誰?
口罩原因很多人“被宅”在家里,成為預制菜火熱的催化劑。俗話說,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也有人說,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預制菜這個風口,讓很多曾經在商場聲勢浩大的“人氣明星”,也栽了跟頭。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2020年進軍預制菜,聲稱要做大做強。可是據調查,在北京開的店,大半處于閉店狀態。
瑞星咖啡原董事長陸正耀,年初推出預制菜品牌“舌尖英雄”,如今正準備拾回老本行,賣咖啡。
趣店預制菜,在抖音直播一場賣2億多,1分錢的酸菜魚、4塊9的啤酒鴨,聲勢浩浩蕩蕩,如今默不作聲。
飛鯨投研經過研究發現,預制菜在中國是新興賽道,但也是很可能成為萬億市場的賽道。接下來我準備從需求端和供給端兩個方面分析預制菜行業。
一、預制菜產業鏈介紹
預制菜是官方說法,它也叫半成品菜,是以農產、畜禽、水產品等為主要原料,經過洗、切及配制加工等處理后可直接進行烹飪的預制菜品。就像方便面、自熱火鍋一樣,只需要簡單加熱或烹飪就能食用,方便、快捷。
預制菜1920年誕生在國外,80年代后在歐洲一些國家興起并走向成熟。90年代預制菜在中國亮相,目前處于成長期。
預制菜與上游行業相輔相成。
預制菜的上游行業包括蔬菜種植業、家禽、畜牧養殖業、水產養殖業和調味品生產,這些都為預制菜的生產提供原材料。味知香招股說明書顯示,直接材料成本(包括主材、輔材及調味品等直接原材料投入)占預制菜產品總成本的90%以上,原材料的價格變動對預制菜成本影響較大,從而影響整個行業的利潤水平。
預制菜的發展有利于促進標準化種植、養殖,提升上游各行業的產業化水平。
預制菜行業下游是消費市場和餐飲市場。消費市場主要針對家庭和個人,目前預制菜銷售占比20%,其余80%集中在餐飲市場。預制菜能夠降低餐飲企業的人工成本和廚房租金成本,提升經營效率。
對于家庭和個人而言,預制菜只需簡單加工幾分鐘即可食用,s方便且節省時間。
預制菜一頭連接的田間地頭,另一頭連接的市場餐桌,無論哪一頭都至關重要。從種植開始,經過加工、運輸,最后以銷售結束,預制菜行業的發展可以有效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需求端爆發,預制菜市場規模高達萬億
1、預制菜獲得國家政策支持
2016年開始,國家出臺的“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加快推動綠色食品餐飲”等政策,為預制菜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不僅如此,國內很多地方也大力支持預制菜的發展。如出臺的加碼扶持政策,利用產業基礎優勢,建設預制菜研發平臺,主打預制菜產業集群等一連串措施。
飛鯨投研總結了2016年以來的預制菜相關政策,如下
2、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消費能力見長
目前,我國的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到中高速增長時代,經濟結構逐漸優化,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其中一駕馬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成為社會消費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持。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8311元增長至35128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8.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15781元增長到2021年的47412元,復合增長率為8.83%。
在收入水平上升的背景下,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整體呈上升趨勢。
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100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307元,同比增長11.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916元,同比增長15.3%。
3、B端和C端對預制菜都有需求
受傳統文化和社會分工的影響,我國家庭的一日三餐主要有女性料理,而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職場,吃到可口的飯菜成為一個難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女性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為43.70%。
快節奏的生活及工作,壓縮了制作三餐的時間,相比外賣,預制菜更加健康安全,成為大家的選擇。
此外,預制菜能幫助餐廳降本增效。
我國的餐飲市場規模大、集中度低且競爭激烈,無法規模化經營導致成本高、吞噬利潤。餐飲企業的經營成本主要由原材料成本、房租成本、人力成本、能源成本及相關稅費構成。根據中國飯店協會《2019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數據,正餐類餐飲企業平均人力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達22.41%,房租成本比例達10.26%。
(數據來源:味知香招股說明書)
與傳統餐廳在后廚進行食材加工和菜品烹制相比,預制菜有四個優勢體現:
①預制菜企業會批量采購原材料,在食材采購、物流運輸上具有更強的議價權,具備規模效應,有效降低原材料成本;
②預制菜企業,冷藏及物流運輸更有保障,食材更加新鮮安全;
③標準化的生產流程保證菜品口味穩定;
④減少后廚所需人員,提高出菜速度。
目前,連鎖餐飲企業開始逐步與預制菜企業達成合作,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避免了繁瑣的食材處理過程,使餐廳集中資源和精力打造獨家菜品,凸顯餐廳特色。
4、冷鏈技術完善,預制菜市場規模2026年將超萬億
基于以上政策、經濟和社會的需求,加之口罩和冷鏈技術的發展,預制菜行業迎來新的增長階段。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3459億元,同比增速18.1%;據券商研報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000億元。
三、從供給端看預制菜行業
1、預制菜行業企業眾多,具有小規模、區域性特征。
截至2022年7月,我國預制菜相關企業達6.6萬家。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內的相關企業占比超過50%,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的比重只有12.5%,企業雖多但規模偏小。
我國領土面積廣闊,各地飲食習慣差異也較大,眾多菜系中川菜口味受認可度最高,不過也僅僅占了市場規模的12.4%。
行業集中度偏低,2020年我國預制菜行業CR10只有14.23%,市占率最高的前三大企業分別是廈門綠進2.4%、安井食品1.9%、味知香1.8%,龍大美食市占率1.1%。
2、冷鏈物流配送能力加強,擴大了企業輻射范圍
預制菜下游市場呈現單個客戶規模小、配送頻率高、時效性要求高等特征。為了達到保鮮的目的,預制菜需要在低溫環境下運輸,對倉儲物流體系和冷鏈運輸技術提出了較高要求。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國物流行業實現了飛速發展,部分物流企業布局生鮮物流領域,有力促進了冷鏈運輸行業的發展。受益于冷鏈物流技術的提升,預制菜企業擴大了配送范圍,提升了產品配送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擴大市場覆蓋面,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四、預制菜行業參與者分析
預制菜行業主要參與者可分為五種類型,上游農牧水產企業、專業預制菜企業、傳統速凍食品企業、餐飲企業和零售企業。不同類型的企業各有各的產品模式和渠道模式,優劣勢也各不相同。
農牧水產企業:優勢在于對上游原材料的把控、大規模生產經驗和成本優勢,劣勢在于距終端消費者遠,產品打造經驗不足,品牌力偏弱。
代表企業有圣農發展、國聯水產、雙匯發展、龍大美食等。
專業預制菜企業:深耕預制菜市場多年,有先發優勢、拳頭產品。銷售端有客群積累和區域性渠道優勢。劣勢在于企業規模往往偏小,產品、渠道擴張投入大、難度高,品牌力偏弱,且B、C端需求有差異難兼顧。
專業預制菜企業的代表有“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蘇州好得睞、蒸燴煮、聰廚等。
速凍食品企業:有產能、渠道優勢,生產經驗、產能、渠道、冷鏈基礎設施可復用,有消費者認知度及品牌知名度;劣勢在于產品定制化開發能力偏弱,多SKU管理經驗相對缺乏。
速凍食品企業的代表包括安井食品、惠發食品、三全食品以及思念系的千味央廚。
餐飲企業:優勢在于客戶群穩定,產品研發優勢突出,品牌力較強,消費者認知度高;劣勢在于渠道力弱,成本控制力弱,價格偏高,門店和預制菜二者的平衡也給經營管理帶來挑戰。
餐飲企業的代表包括海底撈、同慶樓、西貝、眉州東坡、廣州酒家、全聚德等。
零售企業:優勢在于出貨能力強,品牌力強,消費者洞察深,有數據優勢,用戶畫像清晰,可基于用戶數據提煉產品研發點,運營力強,運營場景多元。劣勢在于品控能力弱,渠道單一,冷鏈物流倉儲自建投入高等。
零售企業的代表有盒馬鮮生、永輝超市(輝媽到家)、叮咚買菜、美團買菜(象大廚)等。
(數據來源于國聯證券整理)
飛鯨投研長期跟蹤特色榜單:《成長50》:匯總各熱點行業具備成長潛力的股票。更多精彩,請持續關注飛鯨投研。
關注飛鯨投研,這里有您最關心的投資報告!
來源:飛鯨投研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