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蘇菜菜譜大全及概述2(102道菜)31-60
蘇菜即江蘇菜。由淮揚、金陵、蘇錫、徐海四個地方風味組成,其影響遍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江蘇菜的特點是:用料廣泛,以江河湖海水鮮為主;刀工精細,烹調方法多樣,擅長燉燜煨焐;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適應性強;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均美。
江蘇為魚米之鄉,物產豐饒、飲食資源十分豐富。著名的水產品有長江三鮮(鰣魚、刀魚、鮰魚)、太湖銀魚、陽澄湖清水大閘蟹、南京龍池鯽魚以及其它眾多的海產品。優良佳蔬有太湖莼菜、淮安蒲菜、寶應藕、板栗、雞頭肉、茭白、冬筍、荸薺等。名特產品有南京湖熟鴨、南通狼山雞、揚州鵝、高郵麻鴨、南京香肚、如皋火腿、靖江肉脯、無錫油面筋等。加之一些珍禽野味,林林總總,都為江蘇菜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江蘇菜風格清新雅麗,反映在刀功精細,刀法多變上。無論是工藝冷盤、花色熱菜,還是瓜果雕刻.或脫骨渾制,或雕鏤剔透,都顯示了精湛的刀工技術。
江蘇菜以重視火候、講究刀工而著稱,尤擅長燉燜煨焐,著名的“鎮揚三頭”(扒燒整豬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蘇州三雞”(叫化雞、西瓜童雞、早紅桔酪雞)以及“金陵三叉”(叉烤鴨、叉烤桂魚、叉烤乳豬)都是其代表之名品。
清鮮平和、追求本味、適應性強是江蘇風味的基調。范曾先生為《中國名菜譜·江蘇風味》專輯題詞“江山秀色、清雅風味”是對江蘇風味的最好概括。無論是江河湖鮮,還是禽畜時蔬,都強調突出本味的一個“鮮”字。調味也注意變化,巧用淮鹽,擅用、糟、醇酒、紅曲、蝦籽,調和五味,但不離清鮮本色。
江蘇菜式的組合亦頗有特色。除日常飲食和各類筵席講究菜式搭配外,還有“三筵”具有獨到之處。其一為船宴,見于大湖、瘦西湖、秦淮河;其二為齋席,見于鎮江金山、焦山齋堂、蘇州靈巖齋堂、揚州大明寺齋堂等;其三為全席,如全魚席、全鴨席、鱔魚席、全蟹席等等。
江蘇菜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表明,至遲在6000 年以前,江蘇先民已用陶器烹調。《楚辭·天問》記載了彭鏗作雉羹事帝堯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江蘇已有了全魚炙、露雞、吳羹和講究刀功的魚膾等。據《清異錄)記載,揚州的縷子膾、建康七妙、蘇州玲瓏牡丹鮮等,有“東南佳味”之美譽,說明江蘇菜在兩宋時期已達到較高水平。至清代,江蘇菜得到進一步發展,據《清稗類鈔·各省特色之肴饌)一節載:“肴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所列十地,江蘇占其五,足見其影響之廣。
江蘇又為名廚輩出之地:帝堯時的彭鏗,春秋時的太和公(或作太湖公),明代的曹頂,以及中國第一位被立傳的廚師王小余、儀征蕭美人和號稱“天廚星”的董桃楣。
江蘇的烹飪文獻亦十分豐富。著名的有元代大畫家倪瓚的《云林堂飲食制度集》、明代吳門韓奕的《易牙遺意》、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等,此外,歷代史書、詩詞等所記江蘇名產名肴也是屢見不鮮。
江蘇菜按照自身風味體系又可分為淮揚風味、金陵風味、蘇錫風味和徐海風味四大流派。
淮揚風味以揚州、淮安為中心,肴饌以清淡見長。歷史上,揚州是我國南北交通樞紐,東南經濟文化中心,飲食市場繁榮發達。“揚州三把刀”之一的廚刀著稱于世,揚州名廚遍及海內外。周恩來總理在開國大典招待會上用的就是以淮揚風味為主的菜肴。名菜有“鎮揚三頭”、“鎮江三鮮”、淮安“長魚席”等。
金陵風味、以滋味平和、醇正適口為特色,兼取四方之美,適應八方之需。尤擅烹制鴨饌,金陵叉烤鴨、桂花鹽水鴨、南京板鴨以及鴨血湯等頗具盛名。清真菜在南京也頗具特色,名店馬祥興的四大名菜(松鼠魚、蛋燒賣、美人肝、鳳尾蝦)為其代表。此外,夫子廟小吃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名傳送逾。
蘇錫風味,以蘇州、無錫為中心。蘇錫菜原重視甜出頭、咸收口,濃油赤醬,近代已向清新雅麗方向發展,甜味減輕,鮮咸清淡。蘇錫近幾年發展很快,在繼承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既講究食用以味為主,又講究觀賞,形成觀食俱佳的格局。松鼠桂魚、母油船鴨、梁溪脆鱔、常熟叫化雞、常州糟扣肉等均為膾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此外,蘇州糕獨樹一幟,享譽海內外,蘇州玄妙觀、無錫崇安寺小吃亦很有名。
徐海風味,指徐州、連云港一帶。徐海菜以鮮成為主,五味兼蓄,風格淳樸,注重實惠,名菜別具一格。霸王別姬、沛公狗肉、羊方藏魚、紅燒沙光魚等名菜為其代表。近十余年來,江蘇烹飪教育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學校教育。職工在職培訓,大大提高了廚師的文化素養和業務技術水平。隨著烹飪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江蘇菜在繼承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勇于揚長避短,勤于學習兄弟菜系的精湛技藝和風味特色,使之日趨完美。
31.繡球干貝
此菜以蝦仁、魚肉斬茸制圓,滾裹上用干貝、火腿、香菇、綠菜葉等加工成的細絲,形同繡球,故名。成熟后澆上用雞清湯制成的鹵汁,鮮醇爽嫩。
主料:凈白魚肉100 克,鮮河蝦仁 150 克,干貝 30 克。配料:水發冬菇絲40 克,熟火腿絲 40 克,綠菜葉絲 30 克,黃蛋糕絲30 克,雞蛋情 2 個。調料:紹酒15 克,精鹽 6 克,味精 2 克,蔥姜汁水 50 克,雞清湯 100克,水淀粉5 克,熟雞油 20 克,熟豬泊 50 克。
1.將干貝洗凈,放入碗中,加清水,少許紹酒、蔥姜(整拍松)上籠蒸至松軟,取出揀去蔥姜(原汁留用),剔除邊筋,用紗布包好,擠去水分,揉搓成絲絨狀,同香菇絲、火腿絲、綠菜葉絲、黃蛋糕絲拌和待用。
2.蝦仁、魚肉洗凈,分別斬成茸狀,分別放在容器中。在魚茸中加入雞蛋清、紹酒、蔥姜汁水和清水40 克,順著一個方向攪打至上勁時,邊攪邊將蝦茸加入。
3.將茸料擠成一個個直徑約 2.5 厘米大小的肉丸放入盛有干貝等“彩絲”中滾動,均勻粘滿彩絲,取出放入盤底已涂油的盤內,上籠蒸熟。
4.炒鍋置火上燒熱,放入熟豬油,雞清湯和適量蒸干貝的原湯燒沸后,用精鹽、味精調味,再用水淀粉勾芡,淋上熟雞油,然后澆在蒸熟的繡球干貝上即成。
32.生熗條蝦
條蝦,即中華白蝦,產于黃海。因蝦身細而長,殼薄色白,故名。條蝦、蛤蜊、鮮怪在鹽城被譽為“海產春三鮮”。春節過后,即陸續見市。生熗條蝦吃法獨特,家家會做,人人愛吃。清明節前的條蝦,皮薄透明,外殼柔軟,肉嫩味鮮,堪稱佐酒佳肴。
主料:鮮條蝦500 克。調料:曲酒50 克,精鹽 5 克,白醬油 50 克,白糖 30 克,香醋 15 克,白胡椒粉1.5 克,紅腐乳汁 40 克,蒜未 5 克,姜末 5 克,芝麻油 25 克。
1.剪去條蝦的爪和須,先用清水反復漂洗后,再用冷開水過洗兩次,然后放入竹籃,瀝去水后放入盤內加入精鹽、曲酒搶制30 分鐘,以殺菌去腥。
2.將熗好的蝦放入另一盤內,再把白醬油、白糖、香醋、紅腐乳汁、蒜末、姜末同放碗內調勻,澆在蝦上,淋入芝麻油,撒上白胡椒粉即成。
各種調味料的用量要掌握好,這樣才能保持口味醇正。當然亦可根據各人的口味適當增減調料品及用量。
33.大燒馬鞍橋
大燒馬鞍橋為兩淮長魚名菜,因鱔魚段與豬肉合烹,形似馬鞍橋而得名。成菜色澤醬紅,湯汁稠濃,鱔段酥香,風味雋永。清朝詩人林蘭癡在《刊上三百吟》一詩中對大燒馬鞍橋一菜贊揚道:“藏時本與龜為伍,烹出偏從馬得名;解釋年來談鋏感,當筵翻動據鞍情”。
粗活鱔魚750—1000 克,帶皮豬腿肉 300—400 克,大蒜瓣 150 克,紹酒10 克,精鹽 55 克,醬油 60 克,白糖 20 克,香醋 10 克,白胡椒粉 0.5 克,蔥結、姜片各20 克,芝麻油 25 克,熟豬油 150 克。
1.將鱔魚宰殺,從腹部剖開去內臟洗凈,切成 6 厘米長的段,每段在脊背上剞2—3 直刀。置盆內加精鹽 50 克及芝麻油拌和,隨后用清水洗去粘液,豬肉洗凈,切成厚片。
2.將鍋置旺火上燒熱,舀入熟豬油 50 克,燒至五成熱,放入蔥結、姜片各10 克偏香,再倒入豬肉片,煸炒至肉片變色時,加入醬油 40 克和清水。蓋上鍋蓋,燒沸后移至小火燜約50 分鐘。另取鍋上火燒熱,舀入熟豬油100 克,燒至 5 成熱時,放入蒜瓣炸香,放入蔥結、姜片略煸,投入鱔段翻炒幾下,加入香醋、醬油20 克、精鹽 5克、紹酒和適量清水,燒沸。
3.取砂鍋一只,墊上竹墊,先倒入肉片,再倒入鱔段和鹵汁,加入白糖,蓋上鍋蓋,燒沸后移小火上燜約15 分鐘,移至旺火上收濃湯汁,裝盤,撒上胡椒粉即成。
燜的火候要掌握好,口味要求鮮咸,有蒜香,略帶甜味,肉質要酥爛。
34.醋熘鱖魚
鱖魚,又稱水底羊、桂花魚、季花魚,是“四大淡水名魚”之一。肉多刺少,肉質潔白細嫩,熟制后呈“蒜瓣”狀。中國自古食用鱖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其頭似羊,豐肉少骨,名水底羊”。唐人張志在《漁父)詞中的“桃花流水鱖魚肥”為傳世名句。鱖魚菜肴為筵上名撰。清代《調鼎集》上有批片炒、氽,切塊燒、燜、凍,切絲燴,切丁拌,剔肉燴并作羹等菜式。醋餾鱖魚,香脆酸甜,骨酥肉嫩,是膾炙人口的揚州名菜。
主料:鱖魚1 條(約重 1000 克)。配料:韭黃段100 克。調料:蔥10 克,姜 10 克,蒜瓣 20 克,紹酒 50 克,醋 75 克,醬油 75克,白糖250 克,水淀粉 600 克,芝麻油 50 克,花生油 2000 克(約耗 250克)。
1.將鱖魚去鱗、鰓,再從口部取出內臟,洗凈。然后在魚身兩面剞成牡丹花刀。再用線扎緊魚嘴,用刀將魚頭、魚身拍松。
2.炒鍋上火,倒入花生油,燒至五成熱時,用左手提魚尾,使魚肉下掛成“牡丹花瓣”形。然后在其表面均勻地掛上一層淀粉糊。接著右手抓住魚頭,輕輕地將魚放入油鍋內,初炸至呈淡黃色時撈起,解去魚嘴上的線,略涼后再將魚放入七成熱的油鍋內炸至金黃色撈起。稍涼后,再放入八成熱的油鍋內炸至焦黃色,待魚身浮上油面,出鍋裝盤,用干凈的布將魚掀松。
3.在鱖魚重油的同時,另用炒鍋上火,舀入花生油 100 克燒熱,放入蔥姜炸香,加醬油、紹酒、白糖和清水500 克,燒沸后,用水淀粉勾芡,再淋入芝麻油、醋、韭黃段、熟花生油50 克,制成糖醋鹵汁。
4.在制鹵的同時,另取炒鍋上火,燒至鍋底灼熱時,舀入花生油 100 克,及時將鹵汁倒入。將魚和鹵汁快速端到席面,趁熱將鹵汁澆在魚身上,此時發出“吱吱”的響聲,然后再用竹筷將魚拆松,使鹵汁充分地滲透到魚肉內部即可。
此菜要掌握好炸魚時的油溫及炸制時間的長短,保持外脆里嫩;其次是要兩鍋并用,在炸魚的同時要制好鹵汁,這樣才能保持鹵汁澆在魚身上能發出“吱吱”的響聲。
35.金腿脊梅燉腰酥
金腿脊梅燉腰酥是南京傳統風味名菜。金腿即金華火腿;脊梅即豬里脊肉,俗稱梅條肉;腰,即豬腰。此菜因幾種原料經燉制后肉質酥爛而得名。成菜湯清汁醇,原汁原味,腿香、肉爛、腰酥,滋味醇濃鮮美,四季皆可食用。
熟金華火腿150—180 克,豬里脊肉 200—220 克,豬腰 4 只(約重 300克),蘿卜(約500 克),黃酒 20 克,精鹽 2—3 克,蔥白段、姜片各 5 克。
1.將熟火腿切成長約 5 厘米、寬約 2 厘米的塊;里脊肉切成比火腿稍大的塊。將豬腰的外膜撕去,在兩面直剞4—5 刀。蘿卜去皮,削成核桃大小的圓球12 個。
2.鍋放清水上火燒沸,投入里脊肉、豬腰,燙去血污,撈入冷水中浸泡。接著將里脊肉、豬腰和火腿及蔥白段、姜片放入砂鍋內,加清水置旺火上燒沸,撇去浮沫,置小火上燉約1 個半小時。隨后撈起豬腰,切成約 0.8 厘米厚的片,仍放回鍋內。
3.將蘿卜球放沸水鍋內燙一下,撈入砂鍋,加精鹽、紹酒,再改上旺火燉沸,至蘿卜球成熟即成。
36.櫻桃肉
櫻桃肉,為蘇州傳統名菜,因其形、色似櫻桃,故名。此菜源于《桐橋倚棹錄》記載的“果子肉”的一種做法。后經廚師改進,由小塊肉改成整方塊肉剞花刀,調以紅曲水烹制,色艷紅,形整而塊粒似櫻桃,肉酥爛入口即化,咸中帶甜,肥而不膩。此菜宜于春未夏初食用。
豬五花方肉1 塊(約重 600 克),嫩豆苗 150 克,精制油 25 克,紹酒40 克,精鹽 12—13 克,冰糖 60—70 克,紅曲水 25 克,蔥結 15 克,姜片 8克,味精1 克。
1.方肉刮清洗凈,肉皮朝上,用刀直剞 1.3 厘米見方的小塊。刀深過第一層精肉;再翻過,在精肉面刻3 刀,深至第二層精肉。放入鍋內,放冷水。用旺火燒沸,燜至肉剛熟取出洗凈。
2.鍋中放墊,加肉湯,放入肉塊(皮朝下),加蔥結、姜片、紹酒、紅曲水、鹽11 克、冰糖 30 克,用旺火燒沸上色。蓋鍋蓋用小火燜約 1 小時,至肉酥爛,再用旺火,加冰糖續燒,收稠鹵汁。去蔥姜,去掉肋骨,放在長腰盤中央,皮朝上,澆上原鹵汁。
3.旺火熱鍋,加精制油燒熱,放入豆苗,加鹽 1 克煽炒至翠綠色;入味精炒和,起鍋拼在肉兩旁成綠葉狀。
1.剞肉時,刀深要一致,勻落,保持形美,便于入味;刀太淺,肉皮一面不能翻成櫻桃狀,太深則會使肉散架失形。
2.燜燒須用小火以使肉爛入味;糖分兩次放。第二次放旨在收稠鹵汁,色澤更亮,達到“甜出頭、咸收口”的要求。
37.荷葉粉蒸肉
姑蘇池塘多植荷蕖,荷葉田田。民間早就用荷葉增添菜肴香味。北宋蔡寬夫在其所著詩活中寫道:“吳中作,多就溪池中蓮葉包為之,后數日取食,比瓶中氣味者特妙”。荷葉粉蒸肉便是由此逐漸演變而來。豬肉和米粉摻和,滋味互相滲透,肥而不膩,荷葉添香、添色,誘發食欲。
豬五花肉500 克,鮮荷葉 2 大張,麻油 30 克,紹酒 25 克,醬油 70 克,白糖35 克,粳米 100 克,桂皮、茴香 10 克,丁香 5 克,蔥 10 克,姜 5 克,霜降醬15 克。
1.豬肉刮凈,抽去肋骨,切成長約 8 厘米的肉塊 10 塊,放在碗中,加醬(塌細)、醬油、紹酒、糖、蔥、姜、桂皮、茴香、丁香(一半)拌勻,浸漬約半小時。
2.粳米加香料入鍋炒至色黃,去香料,米碾成粗粉。
3.將肉中的香料、蔥、姜揀出,拌上米粉,皮朝下置碗中,蔥、姜、香料放在上邊,用旺火蒸約3 小時至肉酥爛,去蔥、姜及香料。
4.將鮮荷葉劃成 10 張,在開水中泡一下,冷水過涼,毛面朝上置案板上,將出寵的肉逐塊放上,滴上麻油,包成10 包裝盤,再上籠快蒸至荷葉香透出即成。
1.荷葉要選潔凈完整的,并批去背面老筋,再入沸水鍋燙洗。
2.炒米火不可太旺,防止發焦;碾成的粉不能細,以免發粘。
3.必須趁肉熱包荷葉,續蒸汽要大,時間不宜長,以免荷葉發黃。
38.糟扣肉
江南民間喜用香糟做菜,菜肴糟香撲鼻,口味珍美,而且菜式多變,逐漸聞名。清《調鼎集》中載有“糟肉”、“冷糟肉”、“糟蒸肉”、“糟燒肉”、“糟拌肉”等數款以肉為主料的糟菜。糟扣肉,是常州冬令、初春的應時名肴,制法獨特,以色澤醬紅,酥爛入味,肥而不膩,糟香異常百受到顧客青睞。
豬五花肉1 長方塊(約重 500 克),香糟 125 克,蜜棗 10 顆,醬油 100克,白糖70 克,紹酒 120 克,蔥 15 克,姜片 15 克,豬肉湯 200 克。
1.豬肉刮凈,洗清。置冷水鍋中,煮至肉中血水出盡,撈出;將豬皮朝下放入有竹算墊底的砂鍋中,加紹酒、蔥(打成結)、醬油、自糖、姜、獵肉湯;香糟斬勻同蜜棗一起放入紗布上,扎成袋放入砂鍋內,用圓盤壓蓋,再蓋上砂鍋蓋。用中火燒沸,再用小火燜約30 分鐘,取出肉,涼透。
2.將肉切成長約 10 厘米、厚約 1 厘米的片,皮朝下扣入碗內,放上香糟袋。肉湯收至濃稠,澆入碗內,用玻璃紙封住碗口,上籠蒸約1 小時,取出香糟袋,將肉翻扣在盤中即成。
1.制作此菜必須選用五花肉,且不可過肥。
2.肉必須涼透后再切片,不使形損。
3.香糟斬細,便于溶入湯中;調料須一次加準;扣入碗內應排齊,并用玻璃紙封口,以防籠水溢入。4.此菜燜、蒸復合,燜在于上色、入味;蒸為了酥爛、成形。因此,需掌握火候。
39.蜜汁火方
蜜汁火方是蘇州傳統名菜。可見諸于清《桐橋倚棹錄》。美食家袁枚在蘇州品嘗過一次,盛贊此菜:“其香隔戶便至,甘鮮異常。此后不能再遇此尤物矣”(《隨園食單》)。此菜,微黃透明,肉爛蓮香糯,蜜香芬芳,汁甜如蜜,火腿鮮醇。
熟金華火腿中峰500 克,通心蓮 50 克,冰糖 125 克,白糖 40—50 克,松子仁25 克,情湯 90 克,水淀粉 30 克。
1.火腿精肉面剞小方塊,深度至肥膘 1/2 為止,皮朝下放入碗中,加清水(以淹沒為度)上籠蒸約2 小時 30 分,拔去咸味;通心蓮蒸酥。
2.取出火腿放入碗中,加冰糖、清湯,上籠蒸約 1 小時,再放入蓮芯續蒸30 分鐘,取出復入盤中(皮朝上);湯汁潷入鍋中,加松子仁、白糖、水淀粉燒稠鹵汁,澆在火方上即成。
1.蜜汁之前,必須先將火腿咸味拔淡。
2.此菜為火功菜,應長時間蒸爛,方可味入肉爛。
3.火腿甜制,別具風味,掌握用糖量。
40.爛糊
爛糊又名爛糊肉絲,即白菜燒肉絲,為江南民間家常菜。成菜看似不熱,吃則燙唇,酥爛鮮肥,入口即化,故被俗稱爛糊,成為冬令時菜。
黃芽菜1200 克,豬前腿肉絲 250 克,精鹽 7 克,黃酒 10 克,豬肉湯約200 克,味精 4 克,蔥椒、濕淀粉適量,熟豬油 150 克。
1.將黃芽菜(大白菜)洗凈,菜葉和菜梗分開,切成約 6 厘米長的細絲,
菜葉稍寬一些。
2.炒鍋置旺火上,舀入熟豬油 75 克,放入肉絲撥散,加黃酒炒至斷生,隨加豬肉湯燒沸,移至小火燒至八成爛。接著將鍋上旺火,放入白菜梗,加精鹽4 克,燒 15 分鐘后,再加入菜葉絲和精鹽 3 克,燒 30 分鐘。燒時要注意翻拌均勻,加味精,用濕淀粉勾芡,澆熟豬油75 克及蔥椒,輕輕翻拌,起鍋裝碗即成。
蔥椒為蔥葉切成極細的末加紹酒調制而成。制作此菜關鍵是要燒到味,要達到燙、鮮、爛的程度。此菜雖為家常菜,上筵席亦頗受歡迎。
41.燴魚香肉圓
魚香肉圓是南通市桃李菜館特級廚師馬樹仁的創新菜。選用豬里脊肉、熟肥膘斬茸制圓,然后調成魚香味成菜。特點是細嫩腴美,富有彈性,自問世以來,深受歡迎。
豬里脊肉150 克,熟豬肥膘 40 克,蟹粉 50 克,筍片 50 克,熟火腿片50 克,菠菜梗 20 克,香菜葉 10 克,水發木耳 25 克,雞蛋 1 個,姜末 25 克,蔥段20 克,蔥姜汁水 50 克,泡辣椒 25 克,紹酒 25 克,精鹽 10 克,胡椒粉0.5 克,味精 1.5 克,肉湯 150 克,蘇打粉 1 克,水淀粉 40 克,熟豬油 75克。
1.將豬里脊肉和熟豬肥膘分別斬成茸,放入盆中,加蔥姜汁水和清水調成稀糊狀再將精鹽4 克放入攪打,使肉茸逐漸粘稠成厚糊狀,再加入雞蛋清、水淀粉25 克、蘇打粉繼續攪打至上勁成締。
2.炒鍋上火,放入清水,燒至五成熱,將肉締擠成丸子入鍋,燒至近沸時,用小火養透撈出入清水中漂去浮沫,浸在清水中待用。
3.炒鍋繼續上火燒熱,放入熟豬油,燒至五成熱,入泡辣椒、姜末、蔥段,煸出香味時放入蟹粉、筍片、熟火腿片、木耳、菠菜梗,略炒,加入肉湯,倒入肉圓,加紹酒、精鹽6 克、味精,燒沸,用水淀粉 15 克勾芡,出鍋裝盤,撒上胡椒粉,放上香菜葉即成。
1.調制肉締時要控制好用水量,多了,形態不飽滿,不易定型;少了口感變老。
2.丸子擠入鍋中后,忌大沸,否則丸子易被沖擊變形,應保持似沸非沸,養透為好。
42.淡菜皺紋肉
淡菜皺紋肉是在江蘇民間傳統佳肴“虎皮肉”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一道名菜。是將經初步熟處理的豬肉,下高溫油鍋氽炸,使肉皮發泡膨松,排出部分脂肪,再經走紅、汽蒸,使肉皮色如琥璃,皮呈縐紋,肉質酥爛而不膩。加入淡菜合烹,使淡菜的鮮美滋味滲入肉內。成菜肉質酥爛異常,鮮腴干香,為豬肉菜中的上品之作。
去骨帶皮豬肋條肉1 方塊(約重 600 克),淡菜 12 枚(約 75 克),豌豆苗(或其它綠葉萊400 克),醬油 80 克,紹酒 60 克,精鹽 2 克,白糖 25克,味精2 克,蔥結、姜片各 15 克,肉骨湯 400 克,濕淀粉適量,熟豬油(或植物油)1500 克(約耗 50 克)。
1.將淡菜置保溫桶內,加熱水浸泡,使其漲發,隨后去毛洗凈。
2.將肉皮刮洗干凈,置冷水鍋中上火燒沸,取出洗凈。再投入冷水鍋中加蔥結、姜片煮至六成熟時撈起。隨后,將肉置另鍋中,加骨湯、紹酒、醬油、白糖20 克燒煮走紅,至色呈赤紅色時待用。(亦可適當加點紅曲粉)
3.鍋放油上旺火,至八成熱時,將走紅的豬肉皮朝下放入,蓋上鍋蓋,炸至爆聲消失時,將肉翻身再炸片刻,撈起瀝油。
4.將炸過的方肉放入走紅的湯鍋內,上火煮至肉皮起皺紋,撈起晾涼。隨后用刀將方肉改刀方塊,再旋批成長條,卷成牡丹花形,放上淡菜,放上白糖,澆上紅湯,上籠用旺火蒸約15 分鐘取出,遂將肉湯潷入鍋中,取出淡菜。接著將鍋上火,放熟豬油25 克,燒熱后放入豌豆苗,加精鹽、味精煸炒至熟,取2/3 填入肉碗,將肉翻扣湯盤中,再將豌豆苗和淡萊圍邊。
5.將澆出的蒸肉鹵汁倒入鍋中,燒沸后放入味精,用濕淀粉勾薄芡,澆在肉面上即成。
該菜豬肉經初步熟處理、走紅、汽蒸幾個加熱過程的烹制,關鍵是火功要足,至肉質酥爛方可。口味要掌握在鮮咸中帶微甜。
43.清燉蟹粉獅子頭
清燉蟹粉獅子頭為揚州傳統名菜。選用三成肥、七成瘦的豬肉,配以螃蟹肉和黃加紹酒細切粗斬,制成肉圓,下墊青菜心燜制而成。因形大而圓,猶如獅子頭而得名。其特點是:醇香撲鼻,口感肥嫩爽口,味道鮮美,開人食欲。
主料:凈豬肋條肉(肥三成、瘦七成)800 克。配料:蟹肉125 克,蟹黃 50 克,青菜心 125 克,蝦子 1 克,豬肉湯 350克,大青菜葉10 片。調料:紹酒50 克,精鹽 15 克,蔥姜汁水 300 克,干淀粉 25 克,熟豬油50 克。
1.將豬肋條肉細切粗斬成石榴粒狀,然后放入盆內,加蔥姜汁、蟹肉、蝦子0.5 克、精鹽 7.5 克、紹酒、干淀粉攪拌上勁。選用 7 厘米長的青菜心洗凈,菜頭用刀剖成十字刀紋,切去菜葉尖。
2.炒鍋置旺火上燒熱,舀入熟豬油 40 克,放入青菜心煸至翠綠色,加蝦子0.5 克、精鹽 7.5 克,豬肉湯燒沸離火。取砂鍋 1 只,用熟豬油 10 克,擦抹鍋底,再將菜心排入,倒入肉湯,置中火上燒沸。將攪拌好的肉分成十份。逐份放在手掌中,用雙手來回翻轉成光滑的肉圓,逐個放在菜心上,再將蟹黃分嵌在每只肉圓上,上蓋青菜葉蓋上鍋蓋。燒沸后移微火燜約2 小時左右,上桌時揭去青菜葉。
此菜肥瘦肉的比例,冬季為7:3,夏季一般為 5:5,春秋季一般為 6:4。關鍵是制肉餡及燉制的火候。
44.冰糖扒蹄
冰糖扒蹄選用帶皮豬前時,采用燉的烹調方法精制而成。此菜色澤紅亮,皮肉酥爛,甜中微咸,肥而不膩。因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和彈性蛋白,故被視為美容佳肴。
主料:帶皮豬前時1 只(約重 2250 克)。配料:豌豆苗或菠菜500 克。調料:冰糖250 克,白糖 15 克,紹酒 25 克,飴糖 10 克,醬油 15 克,精鹽10 克,味精 5 克,蔥段 25 克,姜片 15 克,花生油 1000 克(約耗 25克)。
1.肘子鑷去殘毛,放入清水內刮洗干凈,然后放入開水內煮至四成熟時,剔去骨頭修齊。在肉的一面剞上十字刀紋,深至肉皮。在肉皮表面抹一層飴糖晾干后,放入七至八成熱的花生油中炸至金紅色時撈出。
2.豌豆苗或菠菜擇洗干凈。白糖入鍋炒至起泡發紅,加少許水燒沸成糖色。
3.砂鍋內墊入竹箅子,肘子(皮朝下)放入加進蔥姜、紹酒、冰糖、糖色、醬油、精鹽、清水(沒過肘子),上火燒開,撇去浮沫,改用小火上燜約兩小時左右至酥爛。待湯汁已變稠時,加入味精調味,兩手提起竹箅子,把肘子翻扣在盤內,鍋內的湯汁用火略收濃澆在肘子上。另將豌豆苗或菠菜清炒后圍在肘子四周即成。
此菜燜制的時間要長,火要小,以保持形整而酥爛。其次是冰糖的用量要適中,過多則甜膩,過少又味淡。
45.翡翠蹄筋
此菜選用半油發豬蹄筋配以綠色瓜蔬制作而成,故稱為翡翠蹄筋。色呈半透明,湯汁稠濃,味道鮮美醇和,口感韌軟滑糯,為江蘇傳統名菜。
主料:干豬蹄筋100 克。配料:絲瓜250 克,熟火腿片 70 克。調料:蝦子1.5 克,精鹽 3 克,雞湯 250 克,水淀粉 30 克,熟獵油 500克(約耗100 克)。
1.將干豬蹄筋和冷油一起入鍋,用小火或微火慢慢加熱,保持三成熱油溫,經30 至 40 分鐘,悟至收縮透明,內部水分排盡后撈出(不可焐至蹄筋表面有氣泡產生)。用堿水洗凈,投入熱水鍋中,反復燜焐10 小時左右,使蹄筋漲發至恢復到原來體積,內部發軟后,盛入容器中,加入堿水,發至原體積的2—3 倍時,撈出放清水中,反復漂洗,去凈堿味即為半油發蹄筋。
2.將蹄筋切成 6 厘米左右的段,絲瓜去皮切去兩頭,剖成兩片,挖去瓜瓤,洗凈切成長約4 厘米、寬約 1 厘米的條。
3.將鍋上火,舀入熟豬油,燒至四成熱時放入絲瓜條過油至碧綠色,出鍋瀝油。炒鍋再上火,放入雞湯、蹄筋、火腿片、蝦子、熟豬油50 克,燒至蹄筋軟糯,再加精鹽、絲瓜燒沸后用水淀粉勾芡,起鍋盛入盤內即成。
此菜關鍵是蹄筋要發好。
46.百花酒燜肉
百花酒燜肉是鎮江傳統風味名菜,以鎮江名酒——百花酒為主要調料制成的一道美味佳肴。百花酒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早在19 世紀中期就盛銷南洋群島、港澳地區及歐美等國家。獲1908 年巴拿馬賽會國際金質獎章,1909 年又獲南佯勸業會金牌獎。清朝時,鎮江地方官以百花酒作為“貢品”奉獻皇帝,又名“貢酒”,頗負盛名。就連當年鎮江在京的會館也借其名而稱為“百花會館”。百花酒酒性溫和,具有香、甜、苦、辣、醇五大特點,含有多種氨基酸和易為人體吸收的葡萄糖等,具有補益功效。因而,以百花酒燜制而成的肉酒香濃郁,肉酥入味,甜咸可口,肥而不膩,食之別具風味。
去骨帶皮豬肋條肉1 方塊(約重 1000—1200 克),蔥段 20 克,姜片 10克,百花酒400—500 克,精鹽 2 克,醬油 50 克,白糖 50 克。
1.將豬肋條肉刮洗干凈,用潔布吸去水后,用烤叉插入肉塊,皮面朝下,在火上烤至皮色焦黃,離火抽去烤叉,把肉入溫水中浸軟,刮去皮上焦污并洗凈。然后,用刀修去邊角,切成大小一致的肉塊共12 塊,在每塊肉皮上剖上花刀。
2.將蔥段、姜片放入墊有竹算砂鍋內,把肉塊皮朝上排齊入鍋,加百花酒、白糖、精鹽,置旺火上燒沸,撇去浮沫,加醬油,加蓋,用微火燜約1.5—2 小時至酥爛,再用旺火收濃湯汁即成。
47.清燉兔子
清燉兔子是廣泛流傳于徐州邳州一帶的民間風味菜。兔肉甘涼味美,營養豐富,是一種“美容肉”。“清燉兔子”保持兔肉的原味,操作簡便,但因其酥爛脫骨,鮮香肥嫩,風味獨具而頗受廣大食客的喜愛。
凈兔肉600—800 克,凈豬五花肉 150—200 克,水發香菇 20 克,熟冬筍25 克,青菜心適量,精鹽 15 克,紹酒 40 克,味精 1 克,蔥姜各 10 克,蒜泥30 克,花椒 3 克,白胡椒粉 1 克,雞清湯 1000—1200 克,芝麻油 5 克。
1.將兔肉洗凈,切成 4 厘米見方的塊,用清水浸泡 4 小時(其間換水兩次),撈出瀝水后置盆內,加入精鹽10 克、紹酒 10 克、蔥姜各 5 克、花椒腌4 小時,再用清水洗凈。五花肉洗凈,切成小丁。
2.將兔肉放入冷水鍋中,燒沸后略燜(以出盡血水),撈出洗凈瀝水。
3.砂鍋內放入兔肉塊、豬肉丁、雞清湯、蔥姜各 5 克、紹酒 30 克,上火燒沸后撇去浮沫,加蓋轉小火燉至兔肉酥爛,揀去蔥姜,加入香菇、冬筍片、菜心燒沸,放入味精、胡椒粉,淋入芝麻油即成。可配蒜泥蘸食,又是一番風味。
此菜兔肉的血水盡量出凈,豬肉丁亦可煸香后放入,無雞清湯放清水、肉骨湯亦可。
48.金蔥牛方
金蔥牛方是南京地區冬令傳統菜。選用小黃牛的肋脯肉加金蔥,經小火長時間制而成。成品牛肉酥爛鮮美,鹵汁稠粘入味。此法同樣適用于雞、鴨等原料。
牛肋脯肉1 方塊(約重 1250 克),蔥白段 400 克,冬筍片 80 克,紹酒80 克,醬油 100 克,白糖 30 克,味精 1 克,姜片 10 克,丁香 5—8 粒,花生油200 克,芝麻油 15 克。
1.將牛肋脯肉置清水鍋內,上火煮至 8 成熟,取出洗凈,晾涼。隨后在肉兩面剞上刀紋,用醬油抹在牛脯肉兩面上色。
2.將鍋置旺火上燒熱,放入花生油約 100 克,燒至五成熱時,放入牛脯肉,煎至兩面呈金黃色時,撈起。鍋內再放花生油50 克,投入蔥白段,煽炸至色呈金黃色時,放入筍片、姜片、丁香、花生油、醬油、紹酒、白糖及牛肋脯,加清水約1000 克,蓋上鍋蓋,燒沸后移至小火上至肋脯肉酥爛(約 3個小時),轉至大火上,揀去丁香,加味精,淋入芝麻油收濃湯汁,起鍋盛入盤中即成。
此萊是火功菜,火要小,燜至酥爛為止。口味咸中帶鮮,金蔥香味濃郁,喜吃甜者,糖可適當多放些。
49.常熟叫化雞
叫化雞,又名“黃泥煨雞”。相傳,明末清初,常熟虞山之麓一叫化子偶得1 只雞,苦于無炊具、調料,欲食難烹,遂將雞粗粗加工,連毛涂上泥巴,置火堆中煨烤成熟,食之,味不同異常。此法后經廚師不斷改進,風味更佳,名聲不勝而走。此菜應選用頭小體大、肥壯細嫩的三黃雞(黃嘴、黃腳、黃毛)煨烤。
光嫩母雞1 只(約重 1500 克),豬肉丁 100 克,火腿丁 25 克,雞肫丁50 克,水發開洋 15 克,水發香菇丁 25 克,熟豬油 30 克,紹酒 100 克,精鹽5 克,醬油 100 克,白糖 25 克,蔥段 25 克,姜片 5 克,茴香 5 克,丁香4 粒,鮮荷葉 2 張,豆腐衣 2 張,豬網油 200 克,酒壇泥 3000 克,高溫玻璃紙1 張,包裝紙 1 張,香菜、甜面醬各 1 小碟,麻油 30 克。
1.雞翅右下開小洞,挖去內臟,洗凈濾去水。用醬油 90 克、精鹽 4 克、糖20 克、酒 75 克、丁香、茴香、蔥姜調和,將雞浸漬 30 分鐘。
2.旺火熱鍋,加豬油 30 克,入肉、肫丁等輔料炒透,加酒、醬油、鹽、糖、少量湯炒和,取出塞入雞脯中,將雞頭屈轉塞入洞中,兩腋各放1 粒丁香夾住,用獵網油緊包雞身,豆腐衣灑清水回軟后,再包上,先用荷葉1 張包住,再用玻璃紙包,外面再包上1 張荷葉,用細繩扎緊。
3.酒壇泥加水及鹽搗粘,將雞放在泥中涂勻,再用包裝紙包裹成叫化雞生坯。
4.將生坯放入烤箱內,烤約 3 小時,取出,去泥、荷葉、豆腐衣等,散開網油,將雞腹朝上,淋麻油,跟香菜、甜面醬各1 碟上席。
1.包裹雞時周身都須扎緊;荷葉包前,先在沸水中略燙,以使其回軟易包。
2.黃泥必須打緊實,以防加熱時開裂。烤前,在泥上戳幾個小孔,避免烤時熱汽外沖,使泥層開裂或脫落;須掌握烤制溫度,先用高溫烤約40 分鐘,再用適中的溫度烤1 小時 30 分鐘,然后改用低溫烤,保證肉酥爛而外包的泥不干裂。
50.栗子黃燜雞
栗子黃燜雞,是在蘇州傳統菜“黃燜雞”(《桐橋倚棹錄》)和“栗子炒雞”(《隨園食單》)兩款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與“黃燜著甲”、“黃燜鰻”并稱為蘇州松鶴樓萊館的三大黃燜名肴。板粟,是我國栽培最早的果樹之一。《詩經》就有“樹之棒栗”的詩句,《呂氏春秋》則有“果之美者有冀山之栗”的記載。板栗具有益氣厚腸胃的功效。食法頗多,與雞烹調,香味撲鼻,兩味相合,相得益彰,秋冬佳肴。
凈肥嫩母雞500 克,板栗子 250 克,水發冬菇 50 克,冬筍 75 克,熟豬油100 克,麻油 10 克,紹酒 40 克,精鹽 6 克,醬油 30 克,白糖 30 克,蔥10 克,姜 5 克,水淀粉 10 克。
1.雞斬成 5 厘米見方的塊,入沸水略氽,取出洗凈,置碗中。
2.板栗一切為二,在沸水中燒熟,取出剝殼去衣,放在碗中待用。
3.筍切斜刀塊,香菇一切為二,放入碗中待用。
4.旺火熱鍋,加豬油 90 克,待油熱,入蔥姜熬香,放入雞塊,炒透,加酒蓋鍋燜透。再加醬油、鹽、糖、雞湯燒沸,轉小火燜至五成爛,放入香菇、冬筍、栗子,加蓋續燜至酥爛,去蔥、姜,轉旺火收稠,離火,取出香菇、筍放在碗底。雞塊皮朝下排齊入碗,放入栗子,合入盤中。原湯放回火上,加水淀粉至汁濃,加麻油、豬油攪勻出鍋,澆在雞面上即成。
1.選肥母雞,其油多,皮黃。
2.醬油用量不能多,保持色澤棕黃。
3.因雞要燜至酥爛,加熱時間長,故輔料及栗子在雞五成爛時放入同燒。
51.母油船鴨
素有“水鄉澤國”之美稱的姑蘇,河街聯毗并行,小橋流水人家,恬情幽雅,城外有虎丘、靈巖、上方、太湖諸勝。泛舟夜游之風自唐代白居易開鑿“七里山塘”及修筑白公堤開始,至康熙、乾隆時期形成了風格獨特的船萊、船點。正如清·顧祿《桐橋倚棹錄》中所描寫的,”杯著肴饌,靡不精潔”,“酒茗肴饌,任客所指”。母油船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體現了船菜原味醇厚、原香濃郁、肥而不膩、淡而不薄、清而不寡、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的特色。后經廚師不斷改進,色香味形更佳。
肥光鴨1 只(約重 2000 克),芡實 30 克,凈上白元米 25 克,凈蓮芯25 克,凈白果 50 克,凈栗子 50 克,水發香菇 25 克,凈筍 40 克,凈冬菇 3只,凈鴨肫40 克,豬肉 80 克,白湯 2000 克,母油(上等醬油)150 克,白糖25 克,精鹽 6 克,紹酒 80 克,蔥 60 克,姜 10 克,熟豬油 50 克,麻油10 克,豬骨 500 克,豬皮肥膘 100 克。
1.光鴨除去骨,保持原形;冷水洗凈后,在沸水中略燙,去掉污物及血水,割去騷尾。
2.鴨肫、香菇、栗子、豬肉、筍切成丁,同蓮芯、芡實、白果、元米一起拌勻,成八寶餡心,填入鴨腹內,兩翅夾住鴨頸,用細線扎緊。
3.將鴨、肥膘、豬骨置湯鍋中煮至斷生,取出洗凈,放入襯有鍋墊的砂鍋內(腹朝下),肥膘及豬骨置上面,放蔥10 克、姜塊;加入鴨原湯,加酒、母油、糖、鹽調好口味,壓盤加蓋,用微火焐3 小時左右至酥爛,去蔥、姜及肥膘、豬骨,將鴨腹翻至朝上。取出鍋底,去細線,用冬菇、筍點綴。
4.炒鍋放油 50 克燒熱,投入蔥 50 克,俟蔥黃起香,倒入砂鍋內,再續焐5 分鐘。淋麻油即成。
1.鴨出骨應小心,不可將皮戳破。
2.燙洗時要先燙肉面,再燙皮面,使肉質保持彈性。
3.餡料不宜過多,以免加熱膨脹,撐破鴨身。
4.須用小火加熱,調味料一次加準。
52.甫里鴨羹
甫里鴨羹系蘇州傳統名菜。唐代文學家陸龜蒙隱居故里吳縣角直鎮,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隱居后,喜養鴨,常以鴨饌款待親朋,其烹制的鴨羹,最受歡迎,不同凡俗,并冠以甫里,自享其樂,此菜名聲亦隨之隆起。此菜選用上等輔料,精心烹調,湯汁濃稠如羹,濃肥鮮香,五色紛呈。
光嫩鴨1 只(約重 1500 克),帶皮火腿 200 克,水發蹄筋 10 根,水發干貝30 克,河蝦米 25 克,鮮嫩筍 250 克,山藥 250 克,水發香菇 25 克,魚圓10 只,薺菜 25 克,紹酒 50 克,精鹽 6 克,蔥 50 克,姜 25 克。
1.取出鴨腹內肫、肝,去內臟,割去騷尾,洗凈;山藥煮熟去皮,與筍分別切成片,水發香菇去蒂,薺菜洗凈,永熟晾涼后切末。
2.將治凈的鴨、肫、肝和火腿、豬蹄筋放入鍋內加清水燒沸,撇去浮沫,撈出洗凈,澄清原湯待用。
3.鴨(背朝上),與腕、肝、火腿、蹄筋一起放砂鍋內,舀入原湯,加蔥(打成結)、姜(拍碎),旺火燒沸,用小火燒至酥爛,去蔥、姜,撈出各料晾涼,取下鴨肉,切成小長方塊,火腿、肫、肝分切成片,蹄筋切成段。
4.水發干貝、河蝦米及山藥片、腕、肝、蹄筋鋪入盛原湯的砂鍋內,然后放入鴨塊,加筍片、香菇、火腿、魚圓,加紹酒、精鹽,蓋鍋用旺火燒沸,用小火續焐至鴨肉酥爛,啟蓋,撒薺菜末上席。
1.鴨肉一定要焐至酥爛,故須用小火長時間加熱。
2.鴨及肫、肝、火腿初步加熱后,原湯必須澄清,去浮沫;各料同燒原味濃厚。
53.蘇州鹵鴨
每年夏秋季,百年老店蘇州松鶴樓菜館便要推出它的招牌鹵菜——鹵鴨。鹵鴨面亦隨之應市。鹵鴨制作講究,必選用本地產、當年新肥鴨,現殺,現烹,當日供應,質量上乘。鹵鴨,色澤鮮艷,皮呈棗紅,鮮肥嫩酥,甜中帶咸,鹵香濃郁,為佐酒佳品。鹵鴨面,是典型的“過橋”面,即面與鴨分別盛碗裝盤,食時將鴨放入面中,頗具特色。
新肥鴨1 只(約重 2500 克),帶皮豬肥膘 500 克,紹酒 50 克,精鹽 70克,紅曲米粉50 克,白糖 60 克,冰糖 70—80 克,醬油 30—40 克,桂皮 25克,茴香25 克,蔥 25 克,姜 10 克,水淀粉 45 克,麻油 10 克。
1.鴨宰殺治凈,入鍋,加水 1750 克,放入肥膘、紅曲米粉、冰糖、鹽、醬油、桂皮、茴香、蔥(打成結)、姜(拍碎),用旺火燒沸后,加酒,壓盤加蓋用小火燒約1 小時。將鴨翻身,再用小火續燒 30 分鐘,取出冷透,斬成條塊制刀面裝盤。
2.在原鍋中取出鹵汁 750 克,用絹篩濾去雜質成凈鹵,置一凈鍋中,加醬油少許及白糖,在旺火上燒沸。加水淀粉攪和,冷透后加麻油10 克攪勻,澆在鴨面上。
1.制作鹵鴨必須新鴨;口味偏甜。
2.烹燒時用旺火燒沸,小火長燜,使鍋中呈微沸狀。
3.裝盤時須刀面整齊豐滿。
4.鹵汁以旺火收至稠濃,加糖可增加鹵汁光澤,加水淀粉量要少,否則汁太厚不宜滲入鴨中。
54.鹽水鴨
南京鴨饌名揚四方。鹽水鴨為南京傳統名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元朝時期,鹽水鴨已是南京享有盛名的食品,此菜選料講究,以金秋桂花飄香時節江寧湖熟鎮所產鴨子為上品,故有桂花鴨之美稱。制作工藝嚴格,有鹽腌、復鹵、吊坯、湯鍋等工序,正如口訣所云“熟鹽腌,清鹵復,烘得干,焐得透,皮白肉紅香味足”。
主料:活肥仔鴨1 只(約重 1500 克)。調料:精鹽125 克,蔥結 5 克,生姜 2 克,花椒 1 克,八角 1 克。
1.鴨子宰殺,褪毛,斬去小翅和腳爪,在右翅窩下開約 6 厘米長的口子。從開口處拉出氣管和食管,取出內臟,清水浸泡,洗凈血污,瀝干水分。
2.炒鍋置于火上,放入精鹽、花椒炒熟炒香后裝入碗中,每只鴨子用熱椒鹽75 克,從翅窩下刀口處填入鴨腹,晃勻。再用熱椒鹽 25 克擦遍鴨身。再用熱椒鹽25 克,從鴨頸刀口處和鴨嘴塞入,然后將鴨放入缸內腌漬(夏季1 小時,春秋 1 小時 30 分,冬季 2 小時),然后取出放入清鹵缸中腌泡(夏季1 小時,春秋季 3 小時,冬季 4 小時),然后取出掛在通風處吹干。用 4寸長的空心蘆柴管插入鴨子的肛門內,在翅窩下刀口處放入蔥結2.5 克,姜片1 克,八角 0.5 克。
3.將湯鍋置火上,放入清水 2500 克,燒沸,放入生姜 1 克、蔥結 2.5克,八角0.5 克,改用微火,將鴨腿朝上,頭朝下放入鍋內,蓋上鍋蓋燜約20 分鐘后,改中火待鍋邊起小泡時,揭并鍋蓋,提起鴨腿,將鴨腹中的湯汁瀝入鍋內,復將其撳入湯中,使鴨腹內灌滿熱湯。如此反復3—4 次后,再用微火焐約20 分鐘取出,抽會蘆管,瀝去湯汁,冷卻后斬成塊整齊地裝入盤中即成。
55.香酥鴨
香酥鴨是揚州地方名菜。鴨子經調味品腌漬,再上籠蒸至熟爛,最后經油炸而成。此菜色澤紅亮,口感皮脆肉酥。以蔥白、甜面醬、番前醬佐食,味更豐富。
主料:光鴨1 只(重約 1750 克)。調料:花椒2.5 克,姜片 15 克,蔥白段 25 克,精鹽 50 克,紹酒 50 克,飴糖25 克,甜面醬一小碟,番茄醬一小碟,蔥結 10 克,花生油 1500 克(約耗150 克)。
1.將光鴨取出嗉囊、氣管、食管,由右腋下夾窩處用刀劃開一條 8 厘米長的口子,取出內臟,洗凈。用花椒、精鹽擦遍鴨子全身(先內后外,腿肉面和脯肉面反復多擦幾次),然后將鴨脯朝下放入盆中,將余下的花椒、精鹽均勻撒在鴨身上。腌約2 小時后取出,將鴨胸骨用力撳斷,以免蒸后頂破鴨皮。
2.將鴨放入盤內,加紹酒、蔥結、姜片上籠。用旺火蒸至酥爛時出籠,倒出鴨肚中湯汁,晾干水分后用飴糖抹遍鴨身。
3.炒鍋上火,放入花生油,燒至七、八成熱時,將鴨子入鍋炸至金紅色,撈出瀝油,然后改放入盤中擺成鴨形。四周盤邊放上蔥白段(亦可劃成“蘭花蔥”或“燈籠蔥”),上桌時帶甜面醬、番茄醬蘸食。
56.云林鵝
倪云林,名瓚,工詩、善畫,為元末四大家之一。所著《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中載有“燒鵝”,制法獨特。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一書中對此菜極為推崇,并給名“云林鵝”,稱“不但鵝爛如泥,湯亦鮮美”。現為蘇錫地區的名菜。
光凈新鵝1 只(約 1750 克重),精鹽 20 克,蔥椒 5 克,蔥白頭 400 克,蜂蜜25 克,福珍酒 50 克,紹酒 750 克,荷葉夾 20 只。
1.用福珍酒、鹽、蔥椒在鵝身內外擦勻,置 1 小時左右,再用酒少許與蜂蜜調勻,在鵝身上抹勻。
2。將蔥塞入鵝腹,填實。
3.砂鍋內放竹算。鵝腹朝下放置,加清水 750 克及酒(以不碰到鵝身為度),用高溫玻璃紙封口,蓋鍋蓋,用極微弱的火烹燒,時燒時停,不使鍋內激劇沸騰。約2 小時后停燒,略炯片刻,揭蓋啟紙,將鵝翻身,仍封口益鍋,續燒約1 小時至鵝肉酥爛,取出。鵝腹朝上置盤內,湯另裝碗,隨荷葉夾一同上席。此菜異香撲鼻,酥爛脫骨,鹵汁鮮美。
1.福珍酒為江蘇常熟虞山釀造的一種酒,琥珀色,香氣馥郁,酒度為 15;荷葉夾,為酵面制成的荷葉狀的餅,夾菜同食別具風味。
2.煮燒時,火一定要小,時燒時停不可操之過急。因新鵝皮肉較嫩,若火過急,則鵝皮易迸裂,影響此菜質量。
57.鍋油雞
鍋油雞,為常熟王四酒家于本世紀初創制的名菜。王四酒家,始創于清光緒年間(1887 年),由本地村民王四開設的一爿小酒店。以“油雞白酒、山味野蔽”為特色,吸引八方來客。清末民初《閑話揚州》的作者易君左,暢游虞山之余品嘗此菜后,以詩稱贊,留下“江山最愛是人才,心自能空尚有亭。王四酒家風味好,黃雞白酒嫩菠青”的佳詩。其后,豐子愷、傅抱石、周瘦鵑等名人亦為該店題詩作畫,使之名聲日噪,今已成為譽滿海內外的著名菜館。此菜選本地產“三黃”母雞,經獨特的烹制方法制成,具有色澤金黃油亮,皮肥肉腴,香氣芬芳的特點。此菜宜大批烹制。
活嫩母雞1 只(約重 1750 克〕,紹酒 250 克,精鹽 50 克,蔥 100 克,姜塊75 克,玉果 15 克,桂皮 15 克,八角 10 克,小茴香 10 克,山奈(中藥材)10 克,姜黃(中藥香料)5 克,菜油 2000 克。
1.雞宰殺治凈。入沸水鍋中煮 5 分鐘,撈出洗凈。
2.炒鍋燒熱,放入玉果、桂皮、小茴香、山奈、姜黃略炒起香,裝入紗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口,放入深砂鍋內。
3.菜油熬熟,待涼后倒入內有香料袋的砂鍋中,加清水 1500 克,再加酒、鹽、蔥(打成結)、姜塊(拍碎),置火上燒成油鹵。將雞放入油鹵中,用圓盤壓住雞身,加蓋用中火燒沸后,再用微火燜約1 小時,取出,冷后斬塊裝盤,淋油雞鹵。
1.煙法,是指原料放入沸油鹵中,微火恒溫加熱使之成熟的一種烹調方法。油在此還起保溫作用。
2.菜油須熬熟,以去油腥味;香料不可多用,煸炒使香味溢散。
3.制鹵時火力較大,以使油、水充分混合;入雞加熱火須微小,以使雞肉酥嫩而不渣。
58.鳳裙爭鮮
鳳裙爭鮮選用甲魚裙邊、魚翅、鳳翼精制而成。成菜裙邊爽滑,鳳翼肥厚,魚翅軟糯,口味醇鮮,味美形佳,營養豐富。
甲魚裙邊400 克,雞翅 12 個(取翅根一節),水發魚翅 300 克、蔥結、姜片各10 克,紹酒 10 克,精鹽 6 克,雞湯 500 克,白胡椒粉、濕淀粉、味精、豬油各適量。
1.甲魚裙邊、水發魚翅分裝兩碗,分別加蔥結、姜片各 5 克、紹酒 5 克、精鹽2 克、雞湯 100 克上籠蒸約 1 小時。
2.雞翅放清水鍋內,煮沸后用小火燜熟,撈起晾涼,拆去翅骨,取翅根
一節并修齊。隨后將魚翅釀入雞翅內。接著將雞翅排入碗內,加雞湯100 克、精鹽1 克復上籠蒸 20 分鐘。
3。將鍋上火燒熱,放入熟豬油 50 克,舀入雞湯 100 克,加精鹽 1 克、味精少許,倒入蒸好的裙邊,煮沸后勾薄芡,拌勻裝在腰盤的兩端,撒上白胡椒粉。接著將蒸好的雞翅原湯潷入鍋內,另加雞湯100 克勾薄芡,雞翅翻扣在腰盤中間,澆上鹵汁即成。雞翅與裙邊之間用黃瓜邊或綠葉菜隔開、點綴。
59.清蒸鴨餃
清蒸鴨餃系金壇市名菜,因鴨塊形似餃而得名。相傳已有80 多年的歷史。此菜原汁原味,味鮮醇,鴨肥嫩,用筷子一撥即骨肉分離,湯色清澈見底,碗面浮有金黃色鴨油。進餐時每人一碗,入口滾燙,回味無窮。
活鴨1 只(約重 2500 克),醬油 10 克,紹酒 30 克,冰糖 10 克,八角1 克,蔥結 10 克,姜片 15 克,精鹽 5 克。
1,將活鴨宰殺治凈。鍋放清水、鴨子,上火煮沸后撈起,用清水洗凈。
2.將鍋置火上,放人鴨子、醬油、紹酒、冰糖、八角、姜片、蔥結、精鹽,旺火燒沸,改用小火煮至五、六成熟時,將鴨取出,切成約70 克重的長方塊,把鴨翅、鴨脯、鴨腿等搭配好,分置于8 個碗內。接著將原湯撇沫后,分別加到各碗中,再放入蒸籠內,以中火蒸熟,即可食用。
此菜蒸制火功一定要足,既要鴨子形整,不散,又要做到筷子一撥即能骨肉分離。最宜數鴨并做,這樣味更濃一些。
60.松子雞
松子雞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故鄉泰州市的傳統風味名菜。選用市郊農民飼養的一種矮腳母雞精制而成。1956 年,梅蘭芳大師回故鄉演出時,品嘗松子雞后,贊不絕口。此菜雞肉味道鮮美,酥爛無骨,松子香脆,風味別具。泰州名廚紀元制作此萊頗具特色。
活矮腳母雞1 只(約重 1500—2000 克),凈豬肋條肉 250 克,松于仁 8克,紹酒20 克,醬油 120 克,白糖 60 克,蔥、姜各 10 克,雞清湯 800 克,芝麻油15 克,熟豬油 750 克(約耗 50 克),濕淀粉適量。
1.將雞宰殺治凈,取腿肉、脯肉,在肉面剞上十字花刀。豬肋條肉洗凈,斬成肉末,放碗內加紹酒10 克、醬油 20 克、白糖 5 克、濕淀粉適量拌和,均攤在雞肉面上,并用刀輕輕排斬,使其粘合,再嵌上松子仁。
2.將鍋置旺火上,舀入熟豬油,燒至六成熱時,將雞塊下鍋略炸,用漏勺撈起。砂鍋內放上竹墊、雞塊,加入雞清湯、醬油、白糖、蔥、姜,上小火煨至酥爛,撈起改刀,保持原形裝入盤中。
3.將鍋上火,舀入熟豬油 25 克及原湯汁燒沸,用濕淀粉勾芡,淋入芝麻油,將鹵汁澆在上面即成。此菜亦可在煨至酥爛時,撈起改刀,仍保持原形排入砂鍋,上火再燒一下,不需裝盤、澆汁,直接食用,以保持風味。關鍵是煨的火功要足,達到酥爛為好。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下一篇:10個免費美食網站,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