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華終散,“火鍋食材超市”走向深淵?
靈獸按
火鍋餐飲雖是大市場,但垂直的火鍋食材領域依舊是“窄門”生意。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這是靈獸第1052篇原創文章
火鍋食材超市,與“火鍋”的關系越來越小了。
疫情后,以鍋圈食匯、懶熊等為代表的火鍋食材超市乘風而起,掀起了外界對“家庭火鍋”這一細分市場的無限遐想。
但詭異的是,今年下半年,主打火鍋食材的品牌紛紛跨界。
4月初,鍋圈食匯開始涉足社區團購,消費者可以“今日下單,次日自提”,并且在鄭州市場開賣生鮮果蔬類產品。
無獨有偶,山西火鍋食材超市“懶熊”開始售賣預制菜;“涮便利”陸續增加了茶飲、冰淇凌等產品;“尚撈匯”也在店里增加了現撈鹵味熟食等等。
品牌們集體轉型、擴充業務范圍,讓本就飽受“模式之痛”的火鍋食材超市,更遭質疑。
火鍋食材這個看似無限大需求的市場,恐怕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1
火鍋食材超市“跨界”
今年年初,鍋圈立下擴展門店到10000家的目標。
據鍋圈官網介紹,去年1月,鍋圈加盟店達1700家,到了去年10月份,加盟店總數達5000家,短短10個月時間,加盟門店增加近3200家。
今年,鍋圈加盟門店總數達7000多家。如果從去年10月算起到現在,近一年的時間,其加盟店增加了2000家,這樣的速度不可謂不快,但與其以前加盟店拓展的速度相比,明顯減慢。
當然,短時間歷經快速擴張再放緩的現象屢見不鮮,可鍋圈“定位”的變化,不僅讓業界產生更多疑問。
在一次采訪中,鍋圈CEO楊明超曾表示,“我們定位于家庭餐飲行業,而不僅是火鍋食材超市。”換句話說,鍋圈可能已經意識到,火鍋這一細分市場切入的局限性和瓶頸,想要通過擴張品類滿足社區消費者的需求。
在隨后的布局中,鍋圈先后推出了一個細分品牌“鍋圈憨憨一人食系列”,銷售自熱火鍋、自熱米飯、螺螄粉等產品;在深圳部分門店上線凈菜;5月中旬,鍋圈又在鄭州試點團購業務,主打“凈菜品質,毛菜價格”。
這個用細分品類切入市場,借助資本快速跑馬圈地,形成規模優勢,再反作用于供應鏈的新型零售形態,在今年卻在積極轉型、升級,直到現在,越來越不像火鍋食材超市,反而演變為一個以售賣凍品為主的小型零售超市。
早在此前,一位行業投資人告訴《靈獸》,火鍋食材超市的項目具有一定的優勢。首先,選址在社區底商,距離用戶非常近,且產品品類齊全。
更重要的是,定位“在家吃火鍋”的細分場景,也讓其更具專業感,因此有一定的用戶基礎。
該投資人還表示,從表面上看,一家火鍋食材超市并不一定具備投資價值,但也許是便利店的切入點。
如此來看,鍋圈的發展正在此前投資人的“意料之中”。
縱然火鍋食材超市賣生鮮、做社區團購具有先天優勢,生鮮又是高頻商品,用高頻商品引流獲客,做到顧客規模化,有利于加強自身造血能力,但社區生鮮業態早已發展成熟,社區團購平臺玩家也不可小覷。
更重要的是,火鍋食材超市與便利店、社區生鮮店有著本質的運營差異。
從店面面積來說,火鍋食材超市與便利店差不多,最初單純銷售火鍋食材,如今,想要將品類擴充,除了選址優勢外別無其他。而無論是便利店,還是社區店,相比火鍋食材超市,更需要在人員配置、采購、運營、供應鏈以及品控等多方面具備更專業的能力,絕非是單純擴充品類這么簡單。
盡管擁有一個實際的消費場景,但想要與社區團購等巨大的流量平臺搶奪用戶的生鮮消費,鍋圈并無優勢。
除了鍋圈之外,不少火鍋食材超市似乎也陷入了類似的尷尬境地。
安井食品旗下的食材新零售品牌“凍品先生”,在開業之初以銷售速凍火鍋料制品、預制菜為主,而現在部分的門店已將門頭改為“火鍋燒烤冷飲”,擴張至冰淇凌品類。
從商業模式思考,擴張品類甚至跨界擴張,常見的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主業在市場上已達到一定規模優勢,有充沛的現金流,通過擴充品類或跨界進行多元化,提升其品牌的抗風險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另一種情況是,自身盈利能力不強,或者說原有業務不能支撐其更好的運營和發展,為了規避行業風險或提升客單價實現增收,才擴充品類或跨界。
這些火鍋食材超市的玩家們集體選擇“主業外”的出路,是否在尋新的盈利增長點?
垂直火鍋食材品類超市,經過市場的驗證,是非常“狹窄”的生意,因此要從模式、規模、品類等多方面找到突破口,但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2
增收壓力巨大,市場偽需求?
火鍋食材超市的“熄火”,并非僅是外界因素,更多可能來源于其商業模式錨定的市場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盡管火鍋是餐飲行業最大的細分品類,但火鍋食材領域還是“小入口”,且在龐大的火鍋餐飲市場中,到店消費依舊占據主流,況且“火鍋外賣”正在成為火鍋餐飲企業新的增長方式。
在海底撈公布的2020年中期業績報告來看,海底撈外賣業務迎來劇增。
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海底撈外賣業務營收4.096億元,同比去年同期1.83億元增長了123.7%。短短半年間,海底撈就新增了93個服務點以提供外賣服務。
除此之外,縱觀整個“火鍋食材”的市場競爭并不小。
不但大型的商超、社區菜市場、前置倉以及到家業務等各類線上、線下渠道都形成競爭。消費者同樣能購買到新鮮的火鍋食材,商品價格甚至優于鍋圈。例如上海,鍋圈上火鍋肥牛、羊肉串的價格普遍高于叮咚買菜。
火鍋餐飲巨頭想要將業務延伸到食材、調料等品類,并不是一件難事。
目前,海底撈、麻辣誘惑等火鍋品牌,也從火鍋底料、調味料等領域進軍食材市場,切分鍋圈食匯的蛋糕;三全推出的涮烤匯、盒馬去年推出的“盒馬火鍋”。
數據顯示,2019年,盒馬嘗試火鍋,在當年天貓雙11期間實現日售破萬單;2020年,盒馬鮮生注冊了“盒馬火鍋”。既能堂食,又接受到家服務。不過,盒馬有火鍋季,意味著在火鍋旺季才會上線。這對于專業火鍋食材超市品牌,是不可能做到的。
再從需求層面考慮,火鍋算是消費者的低頻消費,天花板并不高,加上火鍋食材超市的商業模式有著明顯的天然弊端,受時間、季節限制很大。
在北方地區,一年只能做三個月的旺季生意,而在夏季消費者更多選擇直接去火鍋餐廳,即便是燒烤旺季,但家庭燒烤的消費習慣也未養成,這個情況,在粵滬地區稍有好轉,但競爭壓力更大,粵滬地區的火鍋品牌的選擇更多。
疫情過后,居家火鍋消費頻次低、需求并不大、復購率也低,與火鍋店聚餐相比,還缺少社交屬性,味道和體驗也有一定差距,這也是火鍋食材超市走到岔路口,陷入尷尬境地的重要原因。
換個角度講,“吃火鍋”這件事,火鍋食材超市不但要面臨“火鍋店”的競爭,還要面臨線下諸多超市、生鮮門店和線上店鋪到家的競爭,因為火鍋食材在這些購買渠道也都能買到,為什么要去火鍋食材超市購買?
3
一個警示
鍋圈靠著開放加盟的方式讓自己壯大,無論在加盟商眼中,還是消費者眼中,它的商業模式都沒有太高門檻,是一家火鍋食材的集合店,更多是將供應鏈整合起來。但現狀是,品牌方再跑馬圈地,發展加盟商做規模化,搶奪市場。
這個生意與零售本質一樣,歸根結底還是供應鏈和效率的比拼。
通過多門店,提高訂單量,從而撬動上游效率革命,這背后不僅僅是食材供應鏈的資源整合,也只有當品牌大規模的開店,引進加盟者,采購才有優勢,終端的產品定價也就更有競爭力,這也是為何品牌方不收取加盟費,虜獲更多加盟者的原因。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品牌方應該有足夠強的物流體系和管理制度去支撐。
一位投資人向《靈獸》表示,火鍋食材形成連鎖化,需要品牌方不僅有門店標準化體系(包括產品、裝修、人員、管理系統),構建物流冷鏈網絡,還要有數字化的供應云系統等,否則將會面臨更多的加盟商退出、關店,最終成為炮灰。
來到岔路口的火鍋食材超市,面臨轉型的困惑,無論是鍋圈,還是懶熊,轉型的道路都十分荊棘,只能不斷的嘗試、突破。
與此前單純售賣火鍋食材相比,火鍋食材超市已演變為“火鍋食材+其他品類”的模式,比如,火鍋食材+燒烤食材、半成品、簡餐等。但即便如此,依舊不能突破火鍋食材超市存在集客能力差、產品場景單一、復購率不高等問題。
一位行業內人士表示,能解火鍋食材超市最大痛點的方式是,通過火鍋食材超市增加高頻剛需的產品,以此來滿足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段的短板,增加營收和更多消費場景。但這種高頻剛需的產品不一定是生鮮,因為生鮮供應鏈和運營難度巨大。
火鍋餐飲雖是大市場,但垂直的火鍋食材領域依舊是“窄門”生意,定位“火鍋食材連鎖超市”的鍋圈們,已經走到岔路口。
轉型從來都不容易,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一次跨界或許是一個警示。
擴張太快并不見得是件好事情,穩扎穩打才會有更多試錯的時間和機會。(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