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圍繞安徽小麥全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座談會在安徽合肥召開,吸引了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科技等各方專家的熱烈討論。這次座談會由安徽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安徽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主辦,將開啟安徽小麥發展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的新階段轉型。
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琴建議,要構建品種研發體系、生產推廣體系、小麥收購體系、產品開發體系,以專供化品種為基礎,以原料商需求為導向,推進規模化種植,多層次開發小麥產業利益共同體。
中儲糧安徽分公司計劃業務處處長張朝斌介紹,通過改良品種保產量提品質,實現向市場不同的需求供給適宜的品種小麥。其次是對標品質,對標加工品質需求實現品種改良。小麥收割后品種互混或混雜將直接導致品性的下降,導致專用品質的優勢降低。所以在產后服務上,在確保水分達到不壞糧前提下,確保品種純凈度需要重點關注。
安徽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汪建來說,要解決小麥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問題關鍵在于兩點:一是規模經營,沒有規模經營沒有效益。第二是科技創新,科技與產業全程融合,讓產業全程插上科技翅膀。小麥生產鏈應以滿足消費和加工需求為導向,大力推廣高產優質品種和節本增效栽培管理技術。研究集成基于秸稈還田的綠色高質高效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通過農機農藝融合,促進規模經營,實現標準化生產,達到節本增效。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增權表示,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要圍繞小麥生產各環節,加強標準化種植,在源頭上保障原料品質。通過強化全產業鏈開發,以優質優價為導向,聚焦收儲、產地深加工、主食工業化、冷鏈物流、品牌建設、科技支撐等薄弱環節,確保在各個環節都能提高質量控制水平,節本增效,提升小麥產業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