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冷鏈溯源
國內已進入第一波后疫情階段,并開始啟動第二波疫情的防范工作,整個態勢趨好,但風險仍在加劇,
全球疫情加速,導致在國內,不單境外輸入疫情明顯,連帶進口冷鏈食品也成為災區。
9月20日,長春市發現一批俄羅斯進口的魷魚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
近年來我國進口海鮮規模龐大,2018年,中國的海產品進口額激增44%,達到119億美元,
預計2020年,中國進口海產品消費需求將達到1000萬噸。
在這龐大的消費需求面前,卻接連不斷的出現連病毒都摸了進來的情況,截至9月上旬,單厄瓜多爾的白蝦,被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次數高達11次。
針對這樣的情況,有些朋友或媒體,提出了加強冷鏈運輸環境衛生條件保障,提升在途溫濕度監控水平的號召,
老廖看來,進口帶病毒這個事情的處理辦法,還真不在于這方面。
醫學界已經很明確的說明,新冠在低溫下的存活能力更強,在冷凍環境下也只能使其活性降低,但無法殺死,一旦溫度升上來,又會復燃。
所以,冷鏈運輸控溫的動作,就無法規避新冠病毒。
即使再強化衛生消毒,但源頭是人傳染包裝;再提升溫度監控水平,而病毒還在那里,
老廖想,真要解決,要么是有能力在民間提供和普及試紙類新冠檢測辦法,要么是由出口國專業人士對每批次出口冷鏈產品做相關檢測,
只是,這都不現實。一是檢測技術還沒到這么成熟地步,二是沒有這么多資源可投入。
國內目前應對風險的舉措,除嚴格口岸檢驗檢疫,針對進口冷鏈食品展開新冠病毒風險監測之外,就是暫停高疫情區的進口。
不過,暫停畢竟不是長期對策。我國是全球第一大食品農產品進口市場,進口食品已經成為我國消費者重要的食品來源。
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透露,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的源頭管控是當務之急。
由此看,要降低進口冷鏈產品的病毒風險,就得先要明確和解決一些信息問題:
這些物品的原料從哪來?
在哪加工?經過哪些人?做了什么操作?
途經哪?銷往哪?
這些地方是否屬于高風險新冠疫情區?
接觸的人是否發生新冠感染?
明確了這些信息后,不論是在海關未接觸之前,還是在銷售流通過程中,進口的冷鏈產品,一旦確認存在疫情接觸風險或問題,就可直接落地對策,快速響應處理。
基于上述問題,如果再加上全過程的溫度監管,這就是國內一直在提的一個事情:冷鏈溯源。
疫情,把2020 年弄的波瀾起伏,全中國人民和所有行業,都被強制【地推】了一把數字化變革。從健康碼到視頻會議,從直播帶貨到辦公協同軟件,原本要再走不少年才能被如此廣泛應用的東西,一下子就被提速。
同時,疫情,也將冷鏈溯源建設,推到迫切的程度。
何為冷鏈溯源
冷鏈溯源,包含了兩個方向的事情,一個是冷鏈,帶低溫管控要求的供應鏈體系,一個是溯源,對具備回溯來源能力的體系,
也就是說,冷鏈溯源是在整個供應鏈體系下,針對冷鏈物品,建立具備物品來源、溫控信息回溯能力的系統。
因此,老廖把冷鏈溯源,粗略的分為兩個必須同時存在的體系,任何一個未做到,其實就不能叫做真正的冷鏈溯源。
物品信息溯源體系:從安全的角度,對所有在產地、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流通環節中,物品所發生的操作性和流通性事務、結果進行全數據流的記錄,并在事后可查詢追溯物品來源和過程信息;

這個體系,重點在于如何實現全面,系統的對物品的來料來源、生產加工、流轉、檢驗檢疫等事務進行記錄。
例如通過建立食品追溯體系,我們就能夠在食品產供銷的各個環節(包括種植養殖、生產、流通以及銷售與餐飲服務等)中,
順向追蹤食品質量安全及其相關信息(生產源頭—消費終端)或者逆向回溯(消費終端—生產源頭),從而使食品的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始終處于有效監控之中。

物品溯源的應用方式,當前主要是通過在商品上粘貼二維碼標簽或RFID標簽標識商品身份,在每個流通環節,對商品進行掃碼記錄重要信息,并將信息上傳保存到云平臺系統上。

需要追溯商品來源信息時,僅需要通過掃碼標簽,即可網絡訪問商品頁面,查詢相關商品流通、質檢等信息。

建立物品信息溯源的核心是實現一物一“碼”,即每一件物品上,都貼上一個物理標簽,作為物品的“身份證”。
今年疫情下建立的“健康碼”即是物品信息溯源的一種應用體現,通過實名驗證的微信號關聯二維碼,記錄個人地域流動情況和當地疫情狀態,形成個人疫情風險評估。
一物一“碼”建立,其粘貼物品范圍的顆粒度越細,越是能廣而全的實現物品追溯,但越是會增加成本投入。
從成本上考慮,整個行業應用更傾向于二維碼標簽。便宜的二維碼標簽,成本控制在幾分錢(當然,相較于高流通量的貨物而言,高覆蓋面所帶來的成本仍然偏高),僅支持通過設備掃碼,網絡讀取系統中的商品信息。
如果是采用RFID標簽,則可對標簽寫入較為豐富的信息(不可擦寫),并在生產、裝箱、出入庫等環節,做到半自動化應用;
物品品質溯源體系:實現在原料生產、半成品加工、成品流通等過程中,對物品品質控制存在影響的關聯參數數據,進行全面監測和記錄,并可在事后查詢追溯物品品控數據;
通常情況下,關聯參數主要為環境參數,如溫度、濕度、振動、傾斜、光照、跌落、壓力等指標。
當超過指定要求時,物品會產生腐爛、變質、變形、破損等不可逆的變化,帶來食用安全、使用品質、價值等負面影響。
這個體系,重點在于如何保障物品全程控制在達標環境內,并持續對物品所處的環境進行監測,即全程冷鏈和全程溫度監控。
鑒于溫度是冷鏈物流中,大部分物品的第一品質保障要素,基本上只要溫度達標,品質的問題就不大,可以說,
全程冷鏈是冷鏈溯源的品質保障基礎,溫度監控則是溯源數據的必要實現手段。
通過建立疫苗溯源體系,我們可以在消費端,主動查詢疫苗從生產到末端使用前的整體流通環節,及在這些環節中的環境達標變化情況,
從而避免像早些年山東疫苗事件那樣,已經用出去了才發現前面的過程存在溫控斷鏈問題。
一般來說,冷鏈供應鏈大致由五個環節組成:原材料的冷藏供應環節、批發環節、冷藏加工環節、冷鏈配送環節、冷藏銷售環節。
要實現將物品在上述環節流通過程處于達標環境下,就需要冷鏈企業在業務路網中,從采摘,到運輸,銷售建立全面預冷,控溫手段,并運用物聯網技術,建立統一監測系統。
這需要企業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和足夠的行業影響力。
一條冷鏈供應鏈的鏈長非常長,一個企業主體,即使身為鏈主,在多鏈條參與,跨環節協同的供應鏈體系中的影響力終究有限,
如何實現鏈上各環節企業、跨鏈企業之間標準的一致性,是當前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
作者:廖海強,十年物流行業物聯網信息化硬件產品經驗;微信公眾號:老廖有的說;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遙遙領“鮮”!宇通輕卡冷藏車實力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
下一篇:廣西北部灣國際生鮮冷鏈園區入列2023年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60年代,李鵬夫婦與兒女們在天安門廣場,一張罕見的全家福!